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在新型城乡关系下,完成由“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小农户结构性分化视角,探讨了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小农户的不同发展方向、现实障碍及纾解之道。首先,本文梳理了关于小农户发展的学派观点以及中国小农户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本文将小农户划分为四种类型,剖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在城乡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城乡融合视角下小农户分化发展的未来图景;然后,本文从城乡生产要素流通不畅限制农户分化的发展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限制农户分化的生存力、城乡制度体系割裂限制农户分化的持续力三个维度分析了城乡融合进程中制约农户结构性分化的现实障碍;最后,本文提出在城乡融合进程中以优化城乡生产要素流通机制提升农户分化的发展动力、以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增强农户分化的生存保障、以完善城乡制度体系促进农户分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小农发展能力,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在分析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基于湖北省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现实障碍与破解策略。结果表明:共同缔造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等五大路径作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农民参与边缘化、社会主体影响有限、政策执行有偏、监督机制缺位等问题。据此,从积极探索农民参与机制、加强社会主体影响力、提升政策执行水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从而有效整合多元力量,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加大外生力量投入,内外协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效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江苏、安徽、陕西 3省的 90份村级问卷和 966份村民问卷,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LM),分析治理单元规模对村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缩小治理单元规模进而“织密”基层组织能够显著增进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缩小治理单元规模通过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促进村庄信息共享、增进村民认同归属3个作用渠道影响村民公共事务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集体经济薄弱和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缩小治理单元规模对村民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治理单元规模的缩小不仅拓展了村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广度,同时还增加了其公共事务参与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显著强化了村民对公共决策和村务监督的影响力。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治理单元下移、优化调整村庄治理结构、提高村民参与水平的对策建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水环境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模式既是对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的有益探索,也是对现有政府主导的“河长制”治理模式的重要补充,对实现宏观层面农村公共事务的“善治”有重要驱动作用。依据参与式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按照公众参与程度不同,将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分为决策型、管护型、改善型及监督型四种类型。通过对江苏农 村地区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四种参与类型所对应的典型参 与模式:村庄磋商小组、民间河长、以河养河与互联网+河长制。研究发现:四种模式各有优劣,参与主体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公众主体认知强、村两委大力支持的村庄适宜村庄磋 商小组模式;治水氛围浓、双河长合作能力强的村庄适宜民间河长模式;市场化程度高、公众经营能力强的村庄适宜以河养河模式;数字化程度高、干群互动频繁的村庄适宜互联网+河 长制模式。就农村水环境的善治而言,公众参与边界仍需平衡,只有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 与的有效融合、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的良性互动、正式与非正式途径的适度平衡,才能使河长制推进中持续吸引公众有效参与。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数字化通用素养、社交素养、信息素养、安全素养、创新素养5个维度构建村级河长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从分维度结果看,数字化通用素养、社交素养、安全素养及创意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信息素养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异质性结果看,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在高学历组、人大代表组的村级河长群体中更为明显。从机制分析结果看,数字素养会通过影响环境素养、合作水平及社会学习提升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据此,从推进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培训、提升村级河长数字素养,关注环境素养、合作水平、社会学习的中介作用,关注数字素养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异质性影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江苏、湖北、宁夏三省(区)106个村庄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河长制显著地提升了村域河流治理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而对经济绩效未产生显著影响,且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提升作用依地理区位、村级河长权威、河长制推行时间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河长制可以通过增强激励问责、提升环境规制与促进公众参与三种渠道影响村域河流治理绩效。上述研究为河长制全面推行这一主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河长制在末端场域的治理效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全国东、中、西部 5省 197个村庄的调查数据,采用 OLS 和有序 Probit模型,以“河长制APP”使用为例,分析技术嵌入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嵌入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显著成立,表明技术嵌入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具有稳健的“赋能”效应;相较于河长制设立时间早、公众表达型参与、东部地区的村级河长而言,技术嵌入对河长制设立时间晚、公众浏览型参与、西部地区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相对较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技术嵌入可以通过增强纵向层级间的监管力度、提升纵横层级间的信息流转、促进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3种中介渠道影响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沿着“付费意愿-环保行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研究过程,利用OLS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生态服务付费意愿与环境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付费意愿的村民有更强的环保意愿和倾向,能通过促进自我环保行动、带动邻里行动及配合监督村干部行动,实现意愿到行为的外化,同时通过环保基础、资金保障、制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村庄保障的调节确保付费意愿外化为行为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升。意愿外化为行为并非一直有效,付费意愿对环境效果提升效应因地区、意愿强度、环境水平和人居环境整治类型的异质性而不同。即是说,只要“意愿-行为-效果”的路径畅通和村庄基础等外部情景保障到位,就可通过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意愿,使得意愿外化为主动参与环保行为和影响他人环保行为,从而提高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江苏、安徽、陕西3省90个村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LM)考察精细化治理与村庄自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以治理单元“微型化”为代表的精细化治理能够显著提升村庄自治型公共服务的供给效果,这种效果提升是通过发掘培育村庄精英骨干力量和增进村民公共事务参与两条路径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够显著增强精细化治理对公共服务效果的提升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精细化治理在外出务工率高的“空心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而基层单元的责任制改革是精细化治理发挥作用的组织基础。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探究干群关系、收入水平对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基于902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oubleHurdleModel)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参与意愿较高;(2)干群关系、收入水平对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支付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3)收入水平在干群关系对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在政策层面,应通过重视干群关系培养、提升农户收入水平和完善政策瞄准精度促进农户参与村域河湖环境治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