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但在基础研究、企业创新、成果转化、要素配置、科技评价、科研诚信、创新政策等环节和领域,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上的堵点卡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全面深化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要素配置机制等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 要]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消除绝对贫困和农民增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出成就。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农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既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又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 为了加快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才支撑力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疏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从“大国小农”迈向“大国强农”的关键力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平台经济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关注。 本文基于 2012—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分析平台经济对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平台经济能够提高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并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各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平台经济通过提高就业匹配度和社会资本的途径实现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提升;文化程度能够调节平台经济对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影响;相对于灵活就业者而言,平台经济对正规就业者主观福利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对其收入并无显著影响。 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台经济对灵活就业者中的青年、男性、文化程度较高、城镇户口、东部地区个体的收入和主观福利的提升效应明显。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技能培训,提供职业转型支持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以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数据基础制度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在数据要素的学理性研究、 数据基础制度重点领域相关规则与机制建设、数据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和推动制度落地的物质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短板。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深入开展数据要素的学理性研究、分类推进规则细化与机制落实、拓展数据治理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加强制度落地的支撑保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保障欠发达县域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精准帮扶政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县域数据,采用经济增长收敛方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我国县域经济存在收敛性,精准帮扶政策可以提升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增长速度(β收敛)。从作用机制看,产业结构升级与财政效率提升是精准帮扶助推经济收敛的关键,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或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说机理都不相符。②精准帮扶期间中国县域经济收敛源于贫困县、非贫困县内部的差距缩小(俱乐部组内收敛),而以东西部协作为代表的结对精准帮扶不能显著缩小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间的差距(俱乐部组间收敛)。据此,提出我国应该依据欠发达县域的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兼顾效率与公平,调整优化结对关系和帮扶方式,加强政府综合治理能力,借助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振兴欠发达县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其中既有周期性、阶段性因素,也有结构性、体制性因素,需要通过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与动力加以应对。从供给视角看,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从需求视角看,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新因素。中国经济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增长潜力主要来自新型城镇化、逐步形成的人才红利、大国经济优势以及数字经济四个方面。同时,人口老龄化、能源资源约束、消费需求不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构成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释放的主要瓶颈。面对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推动短期政策应对与中长期经济治理有机结合,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以高水平开放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以高质量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