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四川的蚕桑丝织业与民户生计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宋代四川地区形成了成都平原与四川盆地中北部两大蚕桑丝织业产区并驾齐驱的局面。蚕桑丝织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民户生计,不仅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更加普遍,而且随着人地关系的变化,一些农民开始脱离粮食生产,转而以经营蚕桑丝织为生,民户的生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蚕桑丝织业在民户生计中的地位凸显,与当地民户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蚕市可以了解成都地区民户的生产节律、与市场关系,以及信仰习俗等日常生计安排。不过由于宋朝在四川地区征收大量的丝织品供应西北军需和奢侈消费,当地民户负担沉重,生计状况并不乐观。

  • 中华古籍活化的实践框架与发展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摘要:我国古籍事业在新时代迎来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文化使命,有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中华古籍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中华古籍活化实践框架与发展路径的诸多问题亟待理清。本文界定中华古籍活化的概念,阐释中华古籍活化的思想内涵,分析中华古籍活化的难点,构建包括活化主体、目标对象、活化内容、活化技术、活化方法等要素在内的中华古籍活化实践框架;在系统分析中华古籍活化各个要素的基础上,从坚持一个根本目标、突出两项核心要点、满足三种服务需求、整合四种主体力量、实施五大活化策略五个维度提出面向新时代发展目标和文化使命的中华古籍活化发展路径,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华古籍活化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丰富我国古籍保护学科知识内容。

  • 人技共生:人类世、技术圈与赛博格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意在凸显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面貌的深刻影响已达到足以形成全新地质时代的程度。在此新兴地质纪元中,人类与技术之间呈现出双向影响的显著特征,这表明,我们再也无法将技术仅仅视为由人类发明以满足和实现人类意图的应变量。相反,我们必须正视技术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深度反作用,并且认识到这种反作用不是人类可随意调控的。本文基于有效加速主义与减速主义的技术发展路线之争,借助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之隐喻、“技术圈”概念以及生物界共生关系的类比,力图阐明人类与技术之间可能的共生形态。这些共生形态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共生、偏害共生,其中,互利共生被视为人类与技术间理想的共生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赛博格作为人机融合的存在,为实现互利共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最后,基于生物价值与智能在生命中的统一性,本文强调,作为智能延伸的技术,因其不具备自足性,故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 城市市场需求对企业布局的诱致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随着市场分工的不断深化,城市市场逐渐成为功能完备的独立市场单元。企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做出微观决策的空间分布结果,在不同城市市场中呈现差异化的布局特征。以2000-2021年304个城市的新注册企业与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市场需求对企业布局的诱致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并实证检验需求距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需求规模大的城市市场更有利于吸引新企业进入布局。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蓄水池”、中间品共享和技术溢出效应是城市市场诱致企业布局的三个重要渠道。大规模城市、省会城市、东部城市及高度市场化城市的市场需求对于企业进入布局的诱致作用更强,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性。针对此类城市,除招商优惠政策外,地方政府更需要考虑城市市场正外部性的综合理念提升市场环境,亟须防范新企业因模仿与重复布局导致的市场效率降低。需求距离的调节效应表明,城市市场需求中心对企业的诱致作用在6公里范围内显著。企业邻近城市中心的布局方式有利于要素获取,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生存概率,但应注意防范城市市场的“拥挤效应”。因此,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有利于各地城市市场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有利于扩展城市市场需求规模以及推行招商优惠政策。

  • “由物到舞”:故宫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模态实践研究——以YouTube平台《只此青绿》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符号的载体,是理解、感知国家形象的物质空间和传播国家文化的主阵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作为故宫藏品《千里江山图》的跨媒介呈现作品,体现出故宫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传播策略。研究以YouTube平台《只此青绿》为个案,借助SnowNLP分析海外用户情感,通过LDA聚焦用户讨论主题,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经验启示。研究发现:(1)海外用户对《只此青绿》的积极情感倾向高达82.75%,具备作为优秀出海范例的分析价值。(2)主题聚类的内在关联,构建出“感知-想象-认同-情感”的文化传播通路,其中模态感知作为触发点与文化传播的起点,为文化海外传播带来基础性的思考。(3)多模态话语与情感的天然勾连为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微观叙事”“感官参与”“情感卷入”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多模态话语作为故宫文化成功出海的关键,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提供可借鉴的文化传播路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 过“洋节”的认知变迁:当代青年的节庆狂欢与传统节日期待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借助 SnowNLP 情感分析和 BTM 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这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过“洋节”的认知变迁: 当代青年的节庆狂欢与传统节日期待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借助 SnowNLP 情感分析和 BTM 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 这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过洋节”的认知变迁:当代青年的节庆狂欢与传统节日期待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摘要:文化强国政策的推进使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因此传统的批判叙事难以描摹青年洋节参与实践的复杂样态。本研究借助SnowNLP情感分析和BTM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旨在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这也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指明方向,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面向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的主题演化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关于非遗档案信息与知识 传播的研究。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非遗档 案研究的关键时期,并且当前我国对非遗档案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 熟,而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 会共识层面共同探讨非遗档案工作主题演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非遗记忆的 社会认知普及,加强对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非遗的精准传播,确保我国非遗的 生命力和活力。

  • 数字人文与大语言模型:古文献语义检索实践与探索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意义]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古文献检索。研究不仅为数字人文带来新视角和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还为其他院校图书馆提供了实践参考,具有指导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分析了数字人文与大语言模型在古文献检索中的创新应用和趋势,并讨论了大模型在古文献识别、语义理解和信息抽取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推动了古文献检索的变革。通过案例分析,构建了语义检索模型,并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元数据扩展、快速检索和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古文献语义检索平台。[结果/结论]研究的主要优势和贡献在于规范化的元数据组织、大模型支持的元数据扩展、自然语言化的检索词支持、容错的检索机制、向量引擎高效检索等。但也存在不足,如大模型生成结果的准确性问题和对用户检索数据的全面分析不足。未来,将致力于改进这些问题,以提高研究效果。

  • 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挑战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就业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诸多新业态不仅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提出进一步发挥数字相关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承载力、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和培育适应数字经济新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本体系等对策,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