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不能仅从发展基础权力的视角去阐释,更需要从提升服务权能的视角加以理解。服务权能既包括服务权的争夺与集中、服务权的配置与优化,还包括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将获取为民服务权作为政权建设的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从宗族收归国家,实现了服务权的集中,建立起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主要依靠体制性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优化配置服务权,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主体,适时调处政府与各类服务主体的关系,持续提升间接为农民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美好生活需要。服务权能视角的国家政权建设符合儒家大同的政治理念、历史传统、中国人期待的权力形象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助于深化对政权建设本土化实现路径的认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合约治理的分析,本文建构了复合合约的理论框架,以解读返乡资本发展规模经营的制度逻辑。研究表明,返乡资本实现稳定发展经历了“适应-改造”的探索阶段。在初入乡村时期,返乡资本面临着内外部环境不稳定带来的适应性调适问题,市场性合约与多重社会性合约之间存在明显张力。通过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获取与整合,返乡资本得以“改造”复合合约治理框架,即扩大多重社会性合约的影响范围和进一步引进市场性合约,推动两类合约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实现匹配与融合,将其与多元主体间模糊、复杂的互动关系明晰化、简单化,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保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治理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本文以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S省T村为案例,以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从乡村治理模式、技术治理路径及治理经验借鉴三个方面深入开展T村数字化治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T村通过推行“一网一端两屏”、织就“网格化” 服务体系、打造“积分制” 管理平台等措施,形成独树一帜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发扬了村庄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具有数字技术的宣传不足、数字手段的培育不足、数字治理法律的缺失等,村庄出现数字技术应用不确定性、技术关系网络局限性、多元力量协同管理偏差等嵌入风险,因此国家及地方部门可以从制度设计、社会整合、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村庄治理密切相关。以莱西市Q新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为案例,引入关键群体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能人带领型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形塑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能人通过农民合作社的架构来整合村庄内外的多元主体力量,进而形成了发展导向的治理共同体。其中呈现的主要机制为:一是乡村能人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动员多元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以形成治理共同体;二是乡村能人综合运用人情法则、公平法则、利益捆绑与利益联结等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从心理和物质利益层面约束村域内多元主体行为,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以适应外部环境要求,稳定外部参与力量,从而在保障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乡村治理精英的再生产、治理共同体的重建和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于2020年9月26-27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农业转型中的农户行为、农业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农业治理中的地权关系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以期为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城市社区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互 联网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城市居民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再营造创造了 可能。以单位人与外来人的融合为焦点,考察内蒙古L后单位社区转型背景及共同体网络 营造的成功经验,探究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网络营造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通过“重构关系— 激发行动—塑造精神”可实现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网络营造。其中,微信群可以在实体场 景与虚拟场景的转换中,以年轻群体和退休群体为衔接,修复再造破裂的关系网络;微信 群搭建的虚拟沟通平台可以使居民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利益协商,在单位人退场与外来人 进场中实现利益让渡,在外来人参与社区利益共享中实现利益互换,动态整合差异化利 益,促成集体行动产生;重构关系网络与激发集体行动可以推动单位人重拾集体记忆并逐 渐形成社区群体认同,外来人提升自身价值并逐渐认同个体居民身份,在单位人与外来人 共同向“社会人”的转变中形成整体性情感并塑造社区公共精神。回归共同体以人为中心 的理论内涵,以互联网为工具再造社区,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村级治理结构优化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豫南两县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聚焦基层治理的边际效能递减现象,阐释了“行政过密化”村级治理结构的现实样态及其多重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在以行政权集中配置和多中心工作下沉基层为主要机制的国家治理体系纵深渗透与地方治权强势介入下,行政性要素被密集注入村级治理系统并作用于村级治理主体与规则,最终形成了村级治理在权责关系、组织体系与事项构成等方面的“行政过密化”,意外诱发了悬浮化治理、应付式治理和维持型治理等形式主义问题,凸显了基层治理在集权与协同、简约与复杂之间的拉锯和张力。研究认为,村级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向应为“去密化”而非“去行政化”,需通过调整行政权配置方式规正基层政府的治权功能,使科层制因子更为合理地介入村级治理,以从根本上突破现有“行政过密化”结构性困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河东“两池”是唐代重要的池盐生产之地。唐代不同时期所涉及的盐业政策包括民屯官营、畦户承租、盐铁察院、编户生产、立庙祭祀、跨界销售、利属度支、催促检稽等。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在河东“两池”落实情况,探求唐代政策在不同时期对河东“两池”盐业发展的影响。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平安乡村建设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关键,而平安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基于平安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视角,依据全国11个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平安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效改善了乡村平安状况,减少了乡村纠纷和犯罪现象。其中,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发挥着调节作用,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越高,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乡村平安状况的影响效应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社会治理共同体主要通过纠纷调解机制、协同共治机制和三治融合机制,提升群防群治能力,改善平安乡村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平安乡村建设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治理共同体对高社会信任度村庄、宗族型村庄和东部地区村庄的平安建设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村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强化纠纷调解、协同治理和三治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