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有其内在根据:在势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使然,是历史之势的必然;在理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缘于对天下之事的准确把握。这种基于“势”“理”“事”融会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开辟文化领域的新天地,必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必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与活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实践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实践存在着特定的逻辑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现代化的多方需求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特殊形态;新时代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人的现代化的主要特质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8-1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是其时代境遇,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何培养青年为其实践指向。习近平青年观对党的青年工作擘画了根本方向、为青年成人成才指明了根本遵循、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应注意与《监察法》《人民陪审员法》《法律援助法》《法官法》等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以解决刑事诉讼法的空白、遗漏和与相关法律的冲突问题,应通过“内外一体”“协调一致”和“拾遗补缺”的修法途径解决上述问题。在衔接协调中应注意保持《刑事诉讼法》的统一性和核心性,照顾现行各专门法律适用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特别程序”或者增加“初查”程序、特殊侦查(调查)措施等,解决一些特殊犯罪领域对诉讼制度的供给需求。这样既可以避免刑事诉讼法律规范适用上的混乱,也可以提升《刑事诉讼法》作为刑事诉讼基本法律的品质和权威性。《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注意该问题,以此实现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完备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网络欺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欺凌方式。这一现象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到互联网,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这使未成年人陷入网络欺凌的潜在风险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亟需关注和应对,其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等,其行为包括网络谩骂、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等形式。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在生理方面使受害者可能经历入睡困难、食欲不振和身体不适等,在心理方面又使他们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感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来预防和惩戒未成年人网络欺凌,包括通过立法来明确网络欺凌的法律责任和处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出安全的网络环境;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筑学校制度屏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能力,并强化家长的家庭网络监管责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导未成年人识别和应对潜在的网络风险是预防网络欺凌发生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家校社协同的多方力量,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等不同层面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依靠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以市场力量作支撑,更重要的是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为此,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农民主体”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多主体协同发展,打造了以农业生产与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政府政策支持撬动了村庄沉睡资源,促进资源化资产;市场力量下乡经营村庄资源促进经营市场化,带动了更多资本下乡;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激发了农民主体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收益均衡化,从而推动了农民生活富裕。进一步分析鲁家村的发展可以看出,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是村庄发展的根本遵循,发达的县域经济是资本下乡与人才回流的经济基础,而农民主体性的觉醒与发挥需要领导者的带动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