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马克思对康德哲学充分吸收和对黑格尔哲学内在理解,从中逐渐建立起其哲学基础,经过理性国家的现实批判、市民社会的政治批判、人本质的形上批判的三个批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转向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从而摆脱以形上信仰为基础的知识形态,实现了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决裂与超越,达到对以形上信仰为基础的知识形态的形上精神意识体系的消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7-26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思想,在基础上转向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研究,进而在从“抽象的人”思想向全面阐述“现实的个人”思想。并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五个基本内涵阐释,包括“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存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处于发展变化的人。当前对“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研究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导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圣麦克斯”章中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的批判,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契诃夫之枪”。就存在前提而言,正是由于“圣麦克斯”章相较于其他章节迥异的行文风格,才吸引人注意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封信件中,就已经透露出足够的相关信息,显示出设置“圣麦克斯”章作为“契诃夫之枪”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契诃夫之枪”,马克思一方面揭穿了包括施蒂纳在内的全部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为唯物史观的建构提供了关键契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结合生产力发展和人类交往普遍扩大的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世界历史思想。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价值,也具有宝贵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当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和创新,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中国现实发展的注解和推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现实个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反抗现存统治的社会运动,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观念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站在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演变的历史制高点上,不仅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拒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历史的理论本质,而且批判了它代表德国小资产者反对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劳动自由和社会解放的阶级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社会关系”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深层理论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经典文本中,“社会关系”思想清晰呈现出来。在理论范式层面,现实的人、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交往活动等三大范式,共同架构起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判断表达层面,“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许多个人共同的活动”和“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等三个重要判断是对社会关系思想的经典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关系思想中存在着批判性、公共性和方法性等深层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省思,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或阐释。但争论依然激烈,分歧继续存在,甚至对于马克思是否提出过社会形态理论这样的问题也未能形成一致性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学者狃于寻章摘句以论证预设观点的研究方法,其结果既相悖于真正的学术探讨,也背离了马列著作的原义。立足于文本学考察,可知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问题上,从未明确提出过“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形态”及其特征作过一些描述或设想,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明确阐述“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长期支配中国学术界的“五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论”,实为列宁和斯大林总结出来的“理论”,特别是后者将其教条化和神圣化,因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