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托管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土地托管亟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推进。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土地托管理论方面处于整体指导地位,实体主义是土地托管的价值引导,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是土地托管的效率保障,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是土地托管的反思取向,生计框架则构成土地托管的底线思维。土地托管的五大理论不是无序的理论杂糅,而是呈现出一核多元的理论互构形态。未来土地托管理论研究应保持对土地托管多元化实践的包容心态,自觉应用多元理论指导土地托管实践,同时须根据实践变化不断提炼中国土地托管的基础理论,传播中国特色土地托管经验,提升土地托管理论范式的国际话语权,形成土地托管基础理论和现实实践的“大循环”。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具有复杂性,单一的主体参与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理,构建乡村协同治理格局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基于崇左市X村的实证案例研究可以发现,桂西南地区乡村协同治理格局构建面临着党建引领治理质量不高、群众缺乏主动、主体力量不足、社会参与不够、治理手段单一等困境。基于上述困境,研究认为推动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格局是解决当前困境行之有效的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镇(街道)社工站是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基层社区民政服务水平、打通供给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综合平台。在公共服务供给场域,合作生产因其“一核多元”和“融合共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成为乡镇(街道)社工站高质量建设的基本面向,能够有效破解乡镇(街道)社工站“被行政化”、资源碎片化以及主体“协同惰性”等问题。为此,将合作生产嵌入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研究,并以D街道社工站试点建设为例,通过合作生产框架分析多元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和协同行为,系统阐释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机制。在既有的政策话语和制度架构中,D街道社工站通过主体共建、协商共治和成果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人力以及信息等要素的整合联动,进而推动社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研究表明:多元主体、资源整合、目标共识、利益赋予、公众充权等方面的协同,促进合作生产的有效运行。基于此,以价值共创为逻辑主线,从多元参与、精准对接、价值聚合、利益共享以及主体培育等方面提出推进合作生产的实现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危机治理模式在应对新时期复合型风险中存在诸多积弊。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传统“工程能力”的应急治理理念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面向。韧性概念的提出在丰富公共治理理论内涵的同时也为建构“中国之治”乡村危机治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持。依据“解构建构”的逻辑理路尝试提出“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这一学术命题。基于“协同”和“信任”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认为“多中心自组织协同”的网络结构形态强调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多元”;而“契约信任”是现代乡村公共秩序维系的前提,能够激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应用,从多元主体的协同组织机制、政社互动的秩序维稳机制、长效常态资源冗余机制、社区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和动态调适持续学习机制等方面探究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旨在重塑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拓扑型治理共同体结构,接续推进乡村韧性建构与风险治理体系的融合。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国家安全稳定大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蕴含着由“一元”到“多元共治”的新时代治理理念之变。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致力于政府有效性治理与社会包容性治理的双重逻辑。实践中应基于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共商性、共识性三个关键要素,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引导、组织、凝聚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以治理机制创新发挥党的“内核”引领力,以多元化服务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以数字化赋能夯实治理共同体的支撑力,打造“一核多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