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驱动的机理及实践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科技创新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重要作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和驱动。通过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运行机理,发现目前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存在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不健全、创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有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政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份额。

  •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本文从资源配置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品牌经济效应和协同共享效应五个维度厘清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理论逻辑,剖析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据此提出了相对应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维护难度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低、品牌难以有效运作等是制约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多措施推进品牌建设、全过程确保品牌品质、全方位优化供应管理和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以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效率。

  • 农村教育与协调发展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农村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探讨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至2022年面板数据,验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互动效应,测算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趋势和首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互动效应,2013年以来协调发展程度逐年增高,已经顺利进入中度协调时期。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始终领先但出现瓶颈,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不再落后且增速较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逐渐落后但发展潜力大。当前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农业科技人员占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据此,应该构建产教融合的社会支持机制,制定强针对性的专项发展策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

  • 带头人培育:群体分析、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基于6省区“头雁”群体的调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参加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的1236名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调研,总结了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剖析了当前培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和提升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已初具规模,群体越发开放化、多元化、专业化,体现出年富力强、融合发展、效率提升等新特点.调研显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面临培育需求与参训目标存在 “岔口”、数字农业赋能发展能力不足、品牌建设限制盈利能力、缺乏辐射带动和资源转化的有效路径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从探索全员覆盖的 “开环教育”、强化搭建服务平台、赋能新业态运营、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四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成效.

  • 数字经济赋能:作用机理、国际经验与发展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数字经济是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迫切需要和动力源泉。本文分析阐述了以设施赋能、数据赋能、技术赋能为主要方式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具体体现为数字基础设施加速乡村产业规模聚集发展,数据要素助推乡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数字技术催生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存在数字政策法规缺位、基础设施不完善、投入机制不健全、数字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梳理典型国家发展实践,本文认为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健全顶层设计、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加大数字人才支持等。基于此,提出了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策略。

  • 新质生产力赋能:功能作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更具创新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乡村产业体系协同完整和乡村产业链提质增效都起着重要驱动作用。但当前所面临的技术壁垒与人才缺乏之困点、设施滞后与资金不足之困顿、监管缺位与体制僵化之困阻、大干快上与资源错用之困局构成了妨碍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创新人才机制,发展关键技术;激活社会资本,加快设施建设;完善治理体制,深化数字监管;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资源配置,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 数字产业化对韧性提升的深层次效应——以跨境电商为中介变量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 2012-2022 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研究数字产业化对乡村产业振兴韧性的直接效应及跨境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韧性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产业化能够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韧性,在引人中介变量后该实证结果依然显著:数字产业化对乡村产业振兴韧性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数字产业化能够通过提高跨境电商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韧性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振兴韧性,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 数字金融赋能的效应与路径研究——来自产业融合视角的经验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应有之举,探寻其促进动能和赋能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1659个县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内生性问题基础上,从产业融合视角考察数字金融对县域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县域内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具体地县域数字金融指数增长1个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提升0􀆰083个点,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在不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在中西部县域、农业大县、国家贫困县中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果更明显.产业融合是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路径,但当前主要通过第一第三产业融合来实现,第一、第二产业融合的中介作用尚未凸显。

  • 农地产权安全性对的激励效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武汉都市圈12个县(区)的农户及村集体调查数据,运用并行多重中介模型研究农地产权安全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激励效应,并对电子商务综合示范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乡村产业振兴情况及农地产权安全性的激励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地产权安全性的增强促使土地流转行为愈发频繁,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农业多元化发展优势逐渐凸显,乡村振兴活力被激活。然而,不同类型村域农地产权安全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激励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且土地流转价格、土地流转对象和土地流转年限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因此提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产权认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弱化农地产权安全性的行为,激发农户生产和投资积极性。

  • 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效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着农民增收渠道少和持续性差等现实问题,以及城乡收人差距、区域收人差距和农村内部收人差距三大挑战,乡村产业振兴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使用 2011-2020 年中国 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 FGLS和 PCSE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农民三大收人差距缩小兼得的共同富裕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民工资性收人和经营净收人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转移性收人和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对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的作用大于对缩小区域收人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乡村产业振兴高水平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可以促进农民可支配收人增长和缩小三大收人差距,即可实现富裕效应和共同效应;在乡村产业振兴低水平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仅对农民可支配收人增长和城乡收人差距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