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出于对“风俗”的整饬,康熙十年起禁止京师内城设立“戏园”,内城成为“区域性禁戏”的典型代表。至乾隆后期,内城突破禁令出现戏园,直到嘉庆四年才被再次禁止。因为内城“茶园”的存在,嘉庆后期偶尔出现“茶园”违禁演戏的现象。除了国服期以外,自嘉庆十二年起,“斋戒日”也被正式纳入“时段性禁戏”,并且禁限时间偶尔被延长。此外,京师地区还存在“纲常伦理性禁戏”,禁止演唱淫词、斗狠之戏,严禁夜戏、卖女座。道光以后,国势日微,因官商勾结、权力寻租,以及帝王对戏曲演出的默许态度,禁戏令逐渐松弛。总体而言,在“围”与“突”的争衡中,较之外省,京师地区禁限的效果仍旧最为直接、最为有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京”的早期含义是指人为营建的高大建筑,它在西周时期衍生出“京”“镐京”“京室”“京宗”“京宫”等,其中的“京”与后世都城意义上的“京”存在着区别;以春秋及后世的地名而言,“京”并没有成为“天子之都”的专有名称:作为地名“京”一直延续至后世,而“京城”“京都”专指首都,形成于两汉时期。“京师”的早期含义是指王朝的大军,它至迟在周厉王时期已完成了语义的抽象化,用于指称“天子之都”所在的区域。迭至春秋时期,“京师”已成为“天子之都”所在区域的专称。其后,“京师”的含义被延续至西汉时期,并进一步衍生出诸多时人常用、后世熟悉的称谓组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乾嘉时期,文坛呈现出一派雍容典雅风尚。一时间文学侍从与各类钦命特使以至督抚大臣主持的“文学沙龙”风行海内,然揆诸其实,各地域风雅实为京师风雅气象之蝴蝶效应。而京师风雅之建构又以帝都风雅集会之人文地标——陶然亭雅集称首。陶然亭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建以来,直至乾嘉时期渐次凭依地利优势、天时机缘、人和契机一跃成为日下风雅的天选之胜地,加持着京师的风雅建构。特定的帝都底色又赋予了陶然亭雅集别于地方雅会幕主与幕宾间的弦歌唱和,呈现出不囿地域、不限民族、不论流派,以同僚雅集、同年集会、同乡宴集为主的举城风雅气象。陶然亭雅集酬唱乐章在反复皴染雍容醇雅之旋律中制造着盛世景观,而这同时却遮蔽了皇权高压下集体失语的帝都文学生态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