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随着传播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共识、促进全球价值观的 交融与共生成为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性挑战。 基于传播学与美学系统整合的传播美学所蕴含的审美逻辑与 美学象征将有助于促进跨文化间相互理解,成为纠偏国际传播征候的新路径。 对传播美学的学术理路、国际传播 属性及其价值审视等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传播美学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多维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此种学理视角 的探究将丰富美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方法论支撑。关键词:国际传播;传播美学;审美价值;认知性传播;审美性传播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构建中国自主传播学知识体系提供重要发展依循与实践回归。从本质来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向内复归”,即扎根华夏文明知识土壤、向华夏文明交流与传播史探寻。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传播学体系中具有明显“本土化”“主体性”的“华夏传播”为切入,以2024年为锚点,深入分析、归纳中国传播学近年在自主知识生产中的新态势。研究认为,近年华夏传播学研究一方面既有对华夏传播经典研究范式的传承与发展、对典型性问题的持续性探索与创新性思考,另一方面在不断与时代命题、与其他学科研究交叉、融合中实现了华夏传播原有学术域的拓展与生命力的焕新,整体呈现出“经典延承”与“融合创新”的研究风貌。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及中文国际传播能 力 构 成 了 中 文 国 际 传 播 能 力 的 主 要 论 域。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三大基本特性,即媒介依赖性、多元主体性和情境差异性。围绕不同能力主体、媒介及情境所形成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存在差别。中 文 国 际 传 播 能 力 是 一 个 复 杂 的、动 态 的、多变量的开放性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层次视角 来 进 行 体 系 建 构,其 中,宏 观 层 面 的 中 文国际传播能力主要指国家作为能力主体在基础支撑与规划设计 方 面 的 总 体 能 力;中 观 层 面 的 中 文国际传播能力以平台为支撑,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能力与中文泛传播能力;微观层面以一般个体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为切入口,涉及跨文化中文传播能力及媒介素养能力。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基于“健康中国 ”“ 乡村振兴 ”等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 , 根据我国农村大多经济落后的国情 ,从社会学 、传播学等视角出发, 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陕西省咸阳市耿家村村民健康传播现状,结 果显示,当前乡村健康传播面临着农村传媒媒介渠道狭窄,农村公共 广播根本性作用发挥受限,受众主体结构失衡、参与度不高。破解以 上困境,一是分析新媒体语境下乡村基层地区传播现状,建立立体化 传播渠道,拓宽健康传播形式;二是探索基层地区有效传播路径,创 新传播方式 ,提升健康传播水平 。新媒体时代到来,一定程度上拓宽农村地区健康传播的渠道,为 农村居民获取健康信息提供更为多元的方式。农村地区健康传播需结合使用新媒介技术和传统大喇叭宣传 ,着力提升农村健康传播效果。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近年来,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崭露头角,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深化地方经济合作的重要行动者。温州主流媒体通过组建新闻传播中心,凝聚本土传媒力量,以“世界温州人大会”作为契机,围绕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三个维度进行了一系列国际传播实践,但仍存在品牌出海力弱、传播精准力弱和技术支撑力弱三重症结,呕需以系统性思维突破传统路径依,通过整合多平台资源、开发多模态叙事和创新场景体验来破解地方媒体“走出去”过程中的诸多瓶颈。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论文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政治传播案例——恩格斯的小册子《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在德国迅速传播的经验,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错收非恩格斯写的《〈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简介》一文,讨论了同类编辑失误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偏差。这次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英国策划的政治传播,是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共产主义“幽灵”在德国沉寂了十几年之后,马克思主义重新在德国崛起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指各方面的党报理论和新闻实践,也包含丰富的党的政治传播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论文为这方面研究的初次尝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烽燧作为古代军事传播系统的典型范式,其媒介属性长期被传统史学研究所忽视。本文从传播学三重维度切入:通过考古材料还原烽燧作为媒介基础设施的物质形态(烽、表、烟等信号装置);基于《烽火品约》解析烽燧体系的符号编码机制与管理监管机制;借助空间生产理论阐释烽燧网络对边疆治理的结构性影响。从传播学视角重审烽燧,其技术装置的物质性、信号编码的规范性及空间生产的权力性,恰为理解古代军事传播实践提供了关键切口,亦为当代边疆治理与信息网络研究埋藏着深邃的历史隐喻。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一是要正确定位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模式并说明其世界意义,全面、真实、立体地塑造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客观审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结构与文化内倾问题以及“固定成见”造成的“误读”等现实障碍:三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中华文化进行挖掘阐释,在民族特色与文化共通的交融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四是在自尊自信、平等互利基础上,坚持“尊重”“平和”“包容”与“坚毅”的实践态度,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高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19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开始出现中文报纸,西方现代传媒与中国本土文化开始呈现融合的态势,报业的许多早期创新纷纷在此时期出现,又因受限于时代和环境而渐渐消失。本文以史料为基础,从图像和知识两方面的现代性传播出发,考察19世纪末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上海早期报业在体裁、内容、意识等方面现代性尝试及其蕴含的创新与探索,阐述现代性探索中的偶然与必然、创造与局限,呈现它们在行业初创的时代语境中筚路蓝缕的先导意义以及对当下文化创新的现实观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报刊《芝加哥卫报》书写了中国共产党是民权运动的支持者、黑人同胞的亲近者和中国现代化的缔造者形象。《卫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多样化书写以达到寻求外部支持、倒逼美国政治改革、解构白人统治话语体系的复杂诉求。《卫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突破了冷战时期美国国内主流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刻板认知,展现了舆论场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剖析这一案例,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宣工作提供以下启示:首先,应充分认识国际传播受众的多样性,注重传播策略的精细化和针对性;其次,聚焦传播受众与中国价值理念的共鸣点,以共情叙事创造共识;最后,应厘清传播受众对政党形象的历史认知,基于历史积淀优化传播策略,以构建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叙事国际传播格局。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公文写作与传播交叉研究的命题。在梳理公文传播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论证信息传播作为公文传播的实质,社会治理作为公文传播的核心功能两个方面,探讨“公文传播学”这一原创性学科建构的必要性。力图从公文学、传播学、社会学3个维度,对公文传播学的学科内容和学术体系进行整合研究,以利于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研究的视野,推动这一原创性学科的融合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演唱、弹奏、吟诵等舞台表演艺术中,演奏者的服饰、手势、表情、眼神、动作、发型以及道具、灯光、舞台、背景等非语言表达元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语言表达元素是“新大众传播”理论体系中原始传播的主要符号,具有与语言符号同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从舞台表演艺术中的礼仪意象等非语言符号的渊源、现当代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探究其潜变、裂变、嬗变过程,深化并升华原始传播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实践意义,勾画出中国元素、中国特质、中国智慧、中国主张的中国式“舞台原始传播艺术”创想。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首创“舞台原始传播艺术”标志性概念,丰富和拓展新大众传播理论与舞台表演艺术理论的应用内涵与学术边界,突显舞台表演创新实践的文化价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摩崖石刻、结绳记事、飞鸽传书再到现在的人机互动,传播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旅行,因而主流 价值观的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智能时代,信息传播模式从“离身传播”转向“具身传播”,“具身”成为解 读智能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新视角,人、技术、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传播模式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 智能传播时代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创新路径。以身为媒,重新定位主流价值观传播中的参与主体及具身实践,人 机交互界面实现具身化,激活受者的沉浸式认知神经系统,形成沉浸式认知方式,以场共鸣,建构基于“共在”的 主流价值观认同情境,以知觉场共在形成全民共情,建立主流价值观认同基点,以时空共在形成“永久在场”,拓 展主流价值观认同场景,以善促行,探索建设性理念下的主流价值观传播路径,从体验性、交往性、实践性三个维 度诠释主流价值观所折射的真实世界。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高质量的内容打造,更在于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巧妙运用多主体、多平台、多维度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实现了广泛的文化传播与深度认同。通过精准的传播渠道选择与网络构建,这款游戏不仅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还在文化传播上树立了新的标杆,成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案例。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游戏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为解决当前过场游戏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路径包括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文化表达融合,探索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化传播模式。此外,推动游戏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抓住全球化与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实现从“文化出海”到“文化共创”的战略转型,为全球文化传播发现更好的策略与路径。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国家形象研究的“文化转向”揭示出文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长江文化内涵丰富、文脉悠长,为国家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叙事资源。长江文化所蕴含的身份意识、文化观念与行为方式,与国家形象的主体性、价值性与实践性要素紧密契合。面向“四个大国形象”的叙事框架,要运用好长江文化的历史叙事、发展叙事、外交叙事、道路叙事资源,推动国家形象具象化为丰富的长江文化表达,形成历史性与时代性相通达的国家形象传播路径,展现好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自信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文明新篇。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基于传播生态学,探究二维码环境对传播生态的扰动与构建、技术与范式融合重构网民社会行为,以及二维码传播生态对实在社会的影响。二维码含蕴的海量信息、链接的虚拟世界、实现的电子支付既体现了媒介的再延伸,也表征了人与机器的共同延伸。其表意的“现代神话”构建了符号的技术逻辑、审美视觉、意义生产,也重塑了传播生态与网络消费行为。二维码改变了符号占有与交换规则,压缩与扩张了符号空间、联结着真实与虚拟社会、勾连着实在与虚拟环境,在大量存储各类符号的同时,又在释放被压缩的人类信息或消费活动,风格迥异的二维码拓展了传播范式、维系着新的传播逻辑。二维码作为重要的个人身份信息载体与电子消费介质,亟须建立二维码信息核查、安全支付机制和监管体系,完善二维码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2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将具身体验与信息传递过程深度融合,使得传播生态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具身传播趋势下,档案信息传播向具身化转变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技术可行性,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为档案信息传播带来的实现交互叙事、提升视角体验、跨越时空边界、创新传播模式等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影响内容呈现、削弱传播效果等挑战,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信息传播中风险监管、内容挖掘与技术利用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档案信息传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6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将具身体验与信息传递过程深度融合,使得传播生态从内涵到 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具身传播趋势下,档案信息 传播向具身化转变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技术可行性,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为档案信息 传播带来的实现交互叙事、提升视角体验、跨越时空边界、创新传播模式等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影 响内容呈现、削弱传播效果等挑战,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信息传播中风险监管、内容挖掘与技 术利用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档案信息传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类迎面的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业已成为常态。 媒介传播作为社会科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交互碰撞的巨大信息场、舆论场、文化场和重要社交平台,被推到时代的 C 位,无可替代。 借助“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二分法,廓清传播实践的路径最优化以及传播诉求的价值最大化,对当下媒介传播仍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