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农业”的蓬勃兴起,互联网发展在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基于 EBMSuper-Global-Malmquist(EBM-SGM)指数对2002—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6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20%,主要依赖农业 技术进步的贡献;(2)整体来看,互联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地区来看,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和东部地区; (3)互联网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技术逻辑与实践困境———基于农技推广大数据的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数字技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呈现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逻辑、社会建构逻辑与非预期后果。从数字技术应用的技术逻辑来看,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平台的连通效应、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和数字化考核机制,实现了对传统线下农技服务模式的再造,并有效提升了农业技术人员回应农户技术需求的积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技术的实践受一系列社会因素影响,如科层体系、传统线下农技服务模式和农户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对数字技术实践形态的影响。科层体系主要通过政绩逻辑和考核逻辑对数字技术的实践产生影响,而传统线下农技人员的生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使用数字化农技服务的动力,农户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则限制了其使用数字化农技服务的可能性。数字技术实践过程中的这些影响因素给数字技术的实践带来困境,并突出地表现为数字形式主义问题和数字鸿沟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数字技术在农技推广领域应用的对策建议。

  • 人口老龄化、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基于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压舱石”,合理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挑战对于锻铸农业经济韧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显著降低了农业经济韧性,经过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不变,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削弱农业创新重构能力降低农业经济韧性;机制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降低了农业技术效率进而抑制农业经济韧性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经济韧性遭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力度在所处粮食功能区划、农业保险水平以及财政支农力度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据此,本文从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鼓励区域差异化发展、完善农业保险保障和财政支农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前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 绿色采纳影响因素的荟萃回归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543篇实证文献,采用荟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的异质性来源。结果表明:“省份”、是否纳入“村干部”和“政府补贴”等变量分别对“年收入”“种植规模”“性别”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正向作用;“自变量数量”“因变量类型”分别对“年收入”“劳动力数量”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负向影响;“有效样本数”“是否纳入‘合作社’”均对“农业收入比例”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正向作用,而“省份”对“农业收入比例”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负向影响;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选择偏差,研究样本并不能反映总体分布状况;已发表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呈正向显著的研究成果比负向显著的结果更可能被发表。据此,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合理性,建议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重视变量选择、样本规模、研究区域等研究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充分考虑农户多重特征对影响因素显著性的相互干扰,减少发表偏倚对学术科研的影响。

  • 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采纳生态 的影响: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共935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1)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技术补贴相同的情况下,农户预期收益越高,越有助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发生;(3)从人力资本数量来看,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从代际差异来看,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普遍受到预期收益的影响,而技术补贴在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方面代际差异不明显。因此,政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稻虾共作技术制定系统的补贴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也要强化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收益预期,以提高农户采纳积极性,进而实现稻虾共作技术可持续发展。

  • 技“宿”乡土间:与农民关系嬗变——基于华北一个村庄的经验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技术嵌入乡土时,在差异性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下,技术的行动逻辑与农民的行为策略呈现出迥异的样态。农业技术嵌入的方式是由国家、村庄、农民三种力量共同形塑的,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使技术具备了扎根乡土的精神特质,乡村精英的技术亲和力也使技术获得了嵌入乡土的社会基础。但集体化、个体化、市场化时期的农民需求是嬗变的,因此农民与技术的互动也呈现出“嵌入”“脱嵌”又“回嵌”三种形式。农业技术不是单向度而是双向度的沟通活动。技术发明者到使用者的技术距离可以通过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来予以消减。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农业技术应该把握不同时期的农民需求,找寻新的技术亲和力群体作为突破口,以实现技术“深嵌”乡土推动农业转型。

  • 数字经济下中国推广的现实约束与国际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新的思考.本文基于微信、抖音大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技术关注者的客户画像,总结了传统与数字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各自存在的现实约束,并进一步学习国际经验,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发现:释放政府压力、关注农户需求和开发农业数字经济是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关注具有时间性特点,农业大省、四线城市及老年人、男性关注农业技术的势力最强.本文提出一种集约化的 “整合小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些经验和见解有助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 嵌入视角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以河北省G村内生型服务组织的农技推广过程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聚焦河北省邢台市G村内生型服务组织的农技推广过程,运用嵌入理论从制度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三个维度探讨该组织在技术、服务、市场等方面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市场的动力机制。发现村庄通过采用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完成了农户家庭经营的精细化、集约化、高附加值化和村庄生产的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地方特色化,进而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在制度嵌入方面,服务组织依托村委会的制度资源、村规民约、乡村政治精英示范等完成了“行政化”组织动员机制;在关系嵌入方面,服务组织基于熟人社会的人情、信任、互利共生等实行了互惠交换机制;在文化嵌入方面,服务组织凭借共享的价值观念、品牌文化建设和富有意义的实践等实现了村庄整合机制。“村社组织+内生型服务组织+技术专家+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了小农户主体性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了村庄从传统维持型向现代发展型村落的转变。

  • 普惠保险、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首先尝试构建包含普惠保险、农业技术进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其次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普惠保险指数、混合回归与系统GMM法实证考察普惠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普惠保险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技术进步是普惠保险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通过风险保障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普惠保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作用效果最优,在中部地区无法发挥作用。

  • 进步对耕地地租和地租率的影响研究——以设施蔬菜农产品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The rapid rise in arable land rent has affected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ransferred land rent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not only ignores the reality that more than 60% of China still owns its own cultivated land, but also ignores the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r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on cultivated land rent and land rent rate, this paper uses the relevant data of cost and benefi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2011 to 2020, takes veg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epic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with facility agriculture, 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on cultivated land rent and land rent rate. The benchmark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represented by facility agricult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cultivated land rent, it reduces the land rent rate. The same conclusion was also obtained with the interactive fixed effects model and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and the time trend variables. The mechanism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represented by facility agriculture promotes the per mu output value of veg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ore than the cultivated land rent by increasing the unit price and the per mu yield, and compared with the quant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mai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veg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refore, the need to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of agriculture l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土地合作社促进绿色采用研究土地合作社促进绿色采用研究——基于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两阶段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农户、地方政府、土地合作社四个主体在绿色农业技术采用背景下的行为选择和收益变化,并开展数值仿真与演化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合作社的成立通过提升利益主体收益、形成三方共生局面,促进绿色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采用,并使得演化稳定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情景的概率增加;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成本、收入提升程度对土地合作社行为选择的影响更大;企业展现出较为稳定的参与意愿,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对初始投入、政绩与声誉提升程度、上级政府惩罚力度等三个因素更为敏感。据此,建议企业大力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以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土地合作社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同时成立公关部门,增强自身的议价与谈判能力;地方政府引导土地合作社、企业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自主开展市场交易,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成本。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如何依靠内生动力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在为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难题开辟新路径。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八大综合经济区和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农业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政府干预能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作用效果,当政府过度干预时,则会降低这种正向作用。为此,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释放数字普惠金融潜力;优化政府干预,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 新基建驱动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基建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且主要是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产生赋能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新基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渠道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中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驱动作用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网络效应。据此,建议积极推动技术接入和信息共享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农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发展新业态,逐步强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 新媒体使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764户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概率模型,在反事实框架下评估了新媒体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同时检验不同类型新媒体的作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新媒体使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实际使用新媒体的农户若未使用新媒体,其生物农药采纳概率将下降26.5%,实际未使用新媒体的农户若使用新媒体,其生物农药采纳概率将提高32.9%。②不同类型新媒体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短视频类、社交通信类和内容聚合类。③从群组差异性来看,新媒体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户生物农药采纳促进作用更大。④信息能力在新媒体影响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建议完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机制,增加有效信息供给,加大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有序引导不同资本禀赋农户使用新媒体获取学习农业技术信息知识。

  • 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吗?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获益最大。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其中,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最后,分维度检验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增强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优化农业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从而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基于此,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生产力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

  • 扶贫政策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扶贫政策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2012年发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名单,将是否进入该名单作为获得倾斜性扶持政 策的识别变量,采用甘肃省86个县市2009-2017年的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分析扶贫政策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扶贫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技术效率并未产生显著 影响;扶贫政策在干旱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的政策绩效要好于湿润区和非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同时,随着倾斜性扶持政策的持续实施,扶贫政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总体而言,扶贫政策未有效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在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政 策进行适当调整。

  • 制度环境、价值认知与精准采纳——来自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的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制度环境对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技术采纳意愿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票赋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技术风险感知、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均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农户的经济、生态价值认知与技术风险感知对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会受到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的调节作用;不同耕地规模、资金丰裕度、务农年限以及代际农户的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提升黄河流域地区农户的价值认知,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设计差异化的技术推广与实施方案,以促使农户采纳精准农业技术。

  • 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低值低效的发展模式,而面对气候、市场等外部风险威胁,数农融合抵御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尚未可知。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数农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构建农业韧性的多维度量化标准,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三步法分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剖析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农融合发展在静态和动态视角下均对农业韧性存在正向影响,短期内促进适应性和抵抗性,长期内对预防性、抵抗性和适应性贡献显著。在粮食主产区、高数字经济区域,数农融合发展的赋能效果更明显。传导机制方面,数农融合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受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农融合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韧性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农业韧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强化农业韧性、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依据。

  • 全球粮食安全的现状、实现途径与保障措施 ——2022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综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由华中农业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2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于 2022年 12月 2日至 3日举办。论坛指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在粮食供给和粮食消费结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新冠疫情、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威胁和挑战。同时,论坛明确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在于保障粮食供应,确保食物获取,提高食物利用水平以及增强粮食稳定性,并提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以提高粮食生产率,优化农食系统结构以促进粮食安全从量到质的提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来增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以及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来改善全球粮农协同治理。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理论辨识与实证检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生产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条件下衍生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对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机制模型、调节机制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了共同富裕水平,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等手段间接推动共同富裕。调节效应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调节间接抑制共同富裕,通过农村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调节间接推动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均正向影响共同富裕水平,就影响力度而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进一步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增强。据此,本文提出要加快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纵深发展、为共同富裕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以及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的方式提出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形成机制。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