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轻罪制度构建的理论证成与具体方案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为实现对轻罪的科学治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消除前科制度的固有弊端,有必要构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在宏观层面可从罪刑均衡原则、罪责自负原则和人身危险性原理三方面夯实构建我国轻罪前科消灭制度的理论根基。在微观层面则要合理划定轻罪前科消灭的适用范围,即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附加刑,或定罪免刑、单纯宣告有罪;科学进行程序设计,建立依申请或依职权的“或选”模式,并由法院参考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的意见作出是否消灭前科的裁决;加强配套制度的衔接:建立司法数据与人事档案、户籍信息平台共享机制,及时删除符合条件的前科信息。应将轻罪前科消灭作为社会矫正的鼓励手段,不断降低社矫对象的再犯罪率,真正实现其再社会化。

  • 轻罪治理中规则建构的理论溯源和发展路径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刑事立法、犯罪结构的轻罪化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高适用率,宣告着我国轻罪时代已经到来。由此催生出数量庞大的轻罪群体,从而迫切需要相配套的涉轻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理论上,消灭涉轻罪成年人之前科是对轻罪时代的回应、对基本原则的坚持以及对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助力。未来,发展涉轻罪成年人之前科消灭制度可以从避免轻罪重罪“一刀切”、防止刑罚与前科制裁轻重“倒挂”、助力轻罪犯罪人再社会化方面展开。具体规则建构方面,宜采取广义的“前科”概念立场,将“轻罪”界定为法定最高刑为3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前科消灭的效力应涵盖刑事领域与非刑事领域;可以参考社区矫正制度,具体规定前科消灭的方式与程序。

  • 轻罪治理背景下制度的本土化构建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在刑法领域,轻罪治理是法治现代化的体现之一,而“轻罪前科消灭制度”是轻罪治理的重要内容。时代需要、宽严相济的政策、现有规定的内在弊病与标签理论分别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构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一方面会与前科报告制度、户籍制度、人事档案管理等相矛盾,另一方面也难以轻易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应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明确前科消灭适用的对象条件、实质条件、考验期等内容。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衔接好前科消灭与现行相关制度,并在建立信息专网的同时,强化信息保护意识。

  • 轻罪时代下刑罚附随性制裁制度的规范化——实体与程序的双重路径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轻罪时代的来临,刑罚附随性制裁负面作用愈发突出,如内容的不合理性、适用的无差别化权利的不可救济性等。该制度与比例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等不相适应,阻碍了轻罪立法的推进和轻罪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刑罚附随性制裁在本质上属于保安处分,其制定、适用应当恪守保安处分的原则及理念。完善实体内容,检视附随性制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删除、修改违反相关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构建并优化程序路径,以规范刑罚附随性制裁的适用,保障犯罪人的正当程序权利,确保公平、正义得到体现。同时构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以更好地保障轻罪犯罪人的权利,促进再社会化。

  • 犯罪记录封存的诉讼效力:实践争议、深层根源与应对之策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河北法学》

    摘要:囿于立法的模糊规定,既有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被封存犯罪记录的诉讼效力问题,争议持续不断,集中体现在累犯认定的争议、毒品再犯的“类案不类判”、“减半入罪”的认定分歧、径行逮捕的适用盲区以及刑事和解的条件存疑等方面。其深层次根源则在于,我国长期对犯罪记录封存和前科消灭混淆理解和运用,犯罪记录封存效力和再犯可能性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未能理顺,以及犯罪记录封存后解封程序不够完善等。为应对上述实践乱象和理论争议,应当统一实体法和程序法当中关于“犯罪记录”的一致表达,厘清封存效力与再犯可能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犯罪记录封存的解封与诉讼效力的恢复,对两种犯罪记录封存诉讼效力中是否成立一般累犯、特别累犯、毒品再犯,以及是否可以“减半入罪”、是否适用径行逮捕和刑事和解等问题进行区别讨论。借助“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所带来的研究热潮,对既有制度遗留的诉讼效力问题,也应一并讨论和解决。

  • 制度到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我国犯罪结构呈现出轻罪案件占比与轻刑适用率双上升,刑法的积极预防理念以及轻罪犯罪圈的扩张,标志着我国轻罪时代不再遥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解决轻微犯罪附随后果异化的问题提供指引。本文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前科消灭制度比较为切入,探讨了前科消灭制度为何难以构建,以及轻微犯罪的治理为什么选择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同时比较考察域外主要国家相关制度,从范围界定、条件限定及程序设计提出构建我国轻微犯罪封存消灭制度的若干构想。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轻罪治理体系的制度构建研究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摘要:轻罪治理体系中,违法犯罪“二元制裁体制”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和定义,刑法典的“单轨制”立法模式,符合我国当下的国情,皆应予以延续。通过对外国刑法犯罪分层的起源和理论依据的研究,得出我国刑法中没必要明确规定轻重罪的划分,轻罪治理主要体现在诉讼程序和刑罚执行两个方面。轻罪的刑事政策以“轻轻”政策为导向,理当通过完善轻罪的划分、审理程序、程序出罪出刑制度、刑罚非监禁化制度、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等,完善轻罪治理体系的具体制度。我国刑法立法的未来发展与轻罪治理体系的构建,应以健全完善当前轻罪治理具体制度为基础,并与其他部门法的体系化、法典化发展相协调,划清治理边界的同时又可相互衔接,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治理犯罪的需要。

  • 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优化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规则的法治路径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摘要:中国式司法现代化语境下完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规则乃是轻罪治理的积极面向,蕴含了对积极刑法观的理性回应。在“轻罪”界定的理论探讨中,优化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规则契合了封存适用主体范围适度延展的内在要求,迎合了实践发展需要。当前,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规则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适用主体范围过度扩张,封存标准难以统一以及封存后再使用的权利保障受限等问题。未来立法应首要区分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适用主体界限,从实施主体、封存内容以及封存后档案管理的视角,类型化建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标准。在犯罪记录封存后根据查询主体、查询内容和查询事由等不同方面,精准界定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后再使用的积极限度。同时,基于禁止标注,限制查询以及限缩信息获知途径等制度功能导向,科学把握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后再使用的消极限度。

  • 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正当化限度及应对路径——以轻罪时代为背景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轻罪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前科制度更凸显出诸多弊端,亟待作出调整。只有厘清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和正当化限度,才能对前科制度的现状进行检视,进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前科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人身危险性已是共识,其存在的理论根据应是充当前罪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客观考察评估机制,其性质为保安处分,属于与刑罚相并列的犯罪的法律后果。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和性质决定了其正当化的限度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责自负原则、比例原则等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的前科制度明显有违前科制度的正当化限度,需要从废、调、补这三个方面来采取应对措施,即废除一些完全缺乏正当性的前科制度、对《刑法》第一百条进行合理调适、增设前科消灭制度。如此,方能满足轻罪时代的实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