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价值创造与实现条件的深刻变化推动劳动方式重塑和价值形式变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并没有过时,劳动者的活劳动依然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仍占有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强化了资本的两面性。要积极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坚持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辩证认识资本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作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在作为专题概念被讨论的“商品”“价值”“剩余价值”范畴背后,有着诸如“意志”“承认”等法权概念作为其“操作概念”(理论的脚手架),后者构成了前者的隐蔽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反过来从法权现象和法哲学原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资本论》,而且只有从这一路径出发,才能令人信服地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解释清楚马克思所谈到的两次关键的无偿占有现象(人对自然力的无偿占有、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无偿占有)。在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法权说明中,马克思继承与发展了黑格尔有关意志的双重规定和有关法权的双重论证,并且通过将两者统一起来,完整地揭示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自由和解放所必须遵循的道路。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劳动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劳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在与手-身体、技艺和工具相对应的生产阶段,物质生产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主体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两者在形式上是重合的;而一般智力与劳动也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传统技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化,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加入生产过程之后,劳动不仅与一般智力分离,也与物质生产过程区分开,逐渐沦为生产过程的一个次要环节。到了自动化生产阶段,生产过程已经成为“零劳动”过程,这也引发了劳动价值论和自动化生产的“悖论”问题。但自动工厂中的“零劳动”只是意味着直接劳动趋于零,并不能由此否认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机制,自动工厂依然会以一般利润率的方式从社会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平均利润。因此,自动工厂不仅证伪不了劳动价值论,反而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只有基于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分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社会基础及其本真内涵。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体系,不仅具体地刻画了人的现实存在状态,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逻辑,是今天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现实问题和憧憬未来社会的思想理论根基。人工智能作为当下定义时代的突破性技术,重塑了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组织,产生了非物质劳动、休闲劳动等全新的劳动形式,并在“人工智能替代人”的背景下考问着劳动的存在论意义和价值。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是直面人工智能变革劳动方式、重构劳动形式的现实需要,又是丰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更新理论结构、凸显理论价值的时代要求。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一旦考虑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其在实证研究中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也难以将价值转形前后的理论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谢克证明,不论采用何种转形模型,相对价值和相对生产价格都是高度近似的。通过对价值转形问题的分歧的理论比较,本文认为,谢克所证明的价值-价格近似关系是马克思进行理论抽象的客观基础,从价值到生产价格转形这一理论抽象程度上的变化并不会带来数量关系的显著改变。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事逻辑,能够将转形前后的理论融为一体,还为将劳动价值论用于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上的极大便利。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否则就会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两次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讨论,说明必须在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 必须明确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专指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而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所以不创造价值。 在商品经济中,只有生产或者提供商品和通过交换而提供有偿性服务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也才能创造商品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服务劳动、科研劳动和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 私人企业主的劳动作为生产经营中必要的管理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作为以剥削为目的的监督活动,则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和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在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其他社会形态中也可能存在,只是反映的生产关系存在本质区别。 还必须正确认识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的区别和联系,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正确把握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价值量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是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广泛接受的传统观点。与边际主义的论战促成了传统观点的流行,它简化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复杂性,同时也遮蔽了其中的重要因素。随着新MEGA的陆续出版与“新马克思阅读”思潮的出现,学界开始注意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二版和《第一卷的补充和修改》手稿对劳动价值论表述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价值不是仅由生产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和交换决定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劳动时间来衡量,而只能用货币来衡量。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价值论可以被称为“货币价值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推进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失业严重,极右势力崛起,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促生全民基本收入分配理念。但由于无法证明全民基本收入属于应得分配,导致该政策充满争议,推进缓慢。从当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共识看,人道主义理由与机会平等理由只支持针对特殊群体的残补型再分配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公共自然资源虽然可以支持普惠性的制度型再分配,但由于其在社会总财富中占比过低且分布不均,也无法支持高水平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只有从历史维度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创新劳动价值论角度看待社会财富的创造,才能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证明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不是功利主义的权宜之计而是正义分配的必然要求。但考虑到当前生产力状况还难以支持高水平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各国应优先考虑人道主义需求与机会平等需求,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残补型再分配制度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合理水平的负所得税制度,将残补型再分配与制度型再分配有效衔接起来,然后根据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负所得税水平,逐步实现正义分配的目标。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价值创造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趋势”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其核心议题是“经典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且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未达成共识。基于此,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追溯历史,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机器创造价值”“经典劳动价值论失效”等论断予以科学回应,并适时提出新解释、新观点。本文回顾经典,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再度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以期澄清疑惑、提高认识,增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释力。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在一个存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经济中,证明了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会使不同商品的交换价值之比恰好等于它们的价值之比。资本家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目标,和追求商品交换价值的最大化是一致的,交换价值成为资本在行业之间流动的推动力。只有社会分工结构中各行业的劳动者数量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实现供求平衡,此时商品的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规律协调社会生产分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在经济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微观视角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成立,并阐明了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在《资本论》中,抽象劳动作为资本实体的一种社会先验形式,在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价值抽象的推动力。但是,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理解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在张力。“新马克思阅读”通过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认为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换中构建起来的有效关系,其来源于流通过程中以货币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只有在交换过程中被耗费的具体劳动才能充当特定量的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从而使构成抽象劳动之基础的抽象得以完成。而价值批判学派则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本身,认为抽象劳动不是一种“次生”的流通关系或社会验证关系所构成的交换抽象,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种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本身所带来的现实抽象。通过对抽象劳动概念的辨析,再反思其在流通关系与生产关系间的论证逻辑,有助于揭示作为社会先验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的本质,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数字经济模糊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的界限,数据劳动和平台劳动的出现使得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机制更加复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无法完全解释基于数据和算法的生产模式和盈利逻辑。数字平台通过数据收集和算法优化对劳动者进行控制,使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进一步剥削,催生了新型的劳动异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部面临变革需求。数字经济时代重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注重数字化改造,重新定义价值分配机制,关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合作与公共性产出的影响。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元宇宙虚拟商品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物,其内容构想、开发制作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劳动,归属商品范畴,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视野,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符号价值。本文研究发现:虚拟商品的使用价值将通过“平行世界”的方式呈现;交换价值为虚拟社会的构建提供抽象框架与理论体系,也在虚拟商品的交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虚拟商品的交易以消费商品的象征性价值为主,现实世界的阶层、金钱、地位的符号象征被编织进元宇宙商品。最后,本文基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为元宇宙虚拟商品市场的开发提供建议,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