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信贷市场中的学历价值及其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网络借贷平台的兴起,为研究借款者学历在信贷市场的实际价值及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依托A网贷平台的公开业务数据发现:信贷市场的信用配给存在学历价值区分效应,拥有高学历者在获取贷款及更低借款成本上具有优势;学历价值的具体效用存在区域异质性,相同学历背景的借款人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能够获得更多融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学历作为易被观察的显性标签,可以在信贷市场风险识别中发挥更大作用;教育价值评估需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注区域异质性。

  •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制定有针对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小麦、稻谷、玉米与青饲料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为例,将标准化后的≥10℃积温与生长期降水量作为刻画气候变化的核心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估省域地理单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该影响的异质性。结果显示,标准化积温上升对作物播种面积具有抑制的趋势,而标准化降水增加对播种面积有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作物播种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不同积温地区、不同年降水量地区、不同作物与不同灌溉水平地区存在差异。基于此,为保障粮食安全,应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优化种植面积结构,加强气候服务建设工作。

  • 房地产泡沫抑制了我国技术创新吗?——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减轻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对技术创新的肘至关重要。基于2006一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市场供求法测度各地区的房地产泡沫,探究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机制,实证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存在资源错配、资金挤占和成本增加效应,显著抑制了某一地区的技术创新。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显示,由于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协动,地区房地产泡沫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会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而对地理邻近和经济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产生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协动性更强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现更显著。鉴于此,为有效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抑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适时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重视技术创新的成本定价,平衡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 外商直接投资与会展业能否相互促进——基于我国 30 个省份面板数据的检验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稳定外商直接投资、有序发展会展业、实现两者良性互促,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重要抓手之一。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0LI理论)和产业钻石模型理论,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全样本和分区域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论证会展业与外商直接投资间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会展业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促效应,但这种互促效应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互促效应较强,在西部和中部地区互促效应不显著。基于此,在当前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应主动培育新的引资增长点,发挥和强化会展业平台效应,促成“会展引资→引资促展一扩展扩外资”的良性循环,增强外商直接投资与会展业之间的互促效应。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发展现状与具体目标,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平台,主动利用会展平台和渠道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更优质外商直接投资,巩固、发展、创新会展业,实现全国性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会展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和互促发展。

  • 金融集聚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非线性和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2009一2017年上市中小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金融集聚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存在地区性差异,且门槛效应明显。金融集聚对低金融集聚水平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明显改善,但其影响随着金融集聚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当金融集聚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这一作用非常微弱,总体上呈现非线性特征。这说明当金融资源高度集中时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 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崛起,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并成为世界前列的经济体,但是成绩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也同样需要引起注意,其中值得关注的一项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遭遇一些“卡脖子”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独特优势,则成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点。数字金融的优势在于客户分布范围更广泛、成本与传统金融相比更低,这使得数字金融能够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提供更符合其自身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数字金融还能全面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进而创造有利条件。

  • 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关键驱动因素。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区域异质性来看,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上游、中游地区;产业升级在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其占比为34.77%,这充分说明促进产业升级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最强,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产业升级中介效应不明显。门槛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双门槛效应,当跨越门槛值后影响效应呈递增趋势,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呈现非线性边际效应递增特征。

  • 电子商务对城乡产业协同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05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城乡产业协同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农村发展困境、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流通与共享、供应链优化与资源整合、资金流通与金融融合等机制,对城乡产业协同产生积极影响。鉴于此,文章首先构建电子商务和城乡产业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电子商务和城乡产业协同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并采用2016—2022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对城乡产业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电子商务对城乡产业协同的作用力反而较弱;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对城乡产业协同的作用力更强。

  • “双碳”背景下中国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工业智能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概念,是实现环境友好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2006-2019年我国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探讨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强度,工业智能化每提升1%,碳排放强度降低0.0311%;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智能化抑制了碳排放强度,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则对碳排放强度提升有促进作用,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工业智能化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业智能化每提升1%,碳排放强度降低0.0437%,相比于无空间因素,工业智能化的作用效果更好;工业智能化在抑制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也抑制了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表现出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但溢出作用并不显著。因此,应继续加快工业智能化发展进程,实现区域间环境联动治理,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 地方保护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影响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各地频发的地方保护现象却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主要因素。以2010—2021年中国28个省(市、区)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地方保护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比的影响,以及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在其中的调节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保护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比提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在该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性作用,地方保护政策对市场规模的作用受到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单一门槛效应的影响,而对市场占比的作用则受双重门槛效应的影响,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地方保护政策通过加深能源市场分割阻碍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区域异质性表明,东部地区的地方保护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保护政策则有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在有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母公司的地区,地方保护政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在没有此类企业的地区,其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论为打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 环境信息披露网络特征及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开放经济下区域互动性提高,考察一个地区环境政策对农业经济效率的影响必须置身于与其他地区的关系网络中。基于2008一2019年重点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环境信息披露网络的整体结构,从网络点出度、点入度和耦合度三方面对各省在网络中的特征进行刻画,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环境信息披露网络特征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中国环境信息披露网络结构演化是一个渐变过程,网络密度逐年上升,具有较强的自稳定性。网络点出度、点入度和耦合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稳健的提升作用。文章证实了环境信息披露网络特征对农业发展绩效的潜在影响,对从空间层面更好评估环境政策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启示。

  •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存在影响。本文立足于区域异质性视角,构建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发展的经济指标,从全国及三大经济区层级分析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渠道,在2010—2021年的观测期内:(1)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低于0.50的中位值,三大经济区中,仅东部地区高于中位值;(2)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长的影响系数始终为正,且符合倒“U”型曲线,在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分位值处于60%时影响系数达到峰值;(3)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水平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长的影响水平均显著为正,且呈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阶梯式分布状态。为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引导作用,需要重点破解流通数字化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因地制宜结合市场特征进行相应的政策激励。本文仅供参考。

  • 数字普惠金融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发展起到日益显著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工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采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并对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效应。为此,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出发,提出要推动工业绿色转型,需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同时还为我国各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 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制与溢出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最佳,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信息化发展与数字交易发展均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领先,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优于数字交易发展。因此,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以及区域间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全球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测度及其耦合协调评价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00一2020年全球82个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指标体系,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了其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IGGI),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时空演化和区域异质性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82个国家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都有提升。各国IGGI的平均值从2000年的0.226上升至2020年的0.302,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布局。②从空间分布看,各国的IGGI存在空间关联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高一高”聚集和“低一低"扎堆现象。其中,位于“高一高”集聚区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位于“低一低”集聚区的主要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③从区域异质性看,高收入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和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其中,2020年高收入国家IGGI的均值为0.379,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IGGI的均值为0.328,低收人国家IGGI的均值为0.229,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IGGI的均值为0.251。④从分维度指数看,经济增长指数(EGI)和社会公平指数(SEI)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SEI明显高于IGGI的变化趋势,发展态势良好;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的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稳,且明显低于IGGI、EGI和SEI的变化趋势,发展状况不佳,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5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看,整体上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三大维度的耦合协调状况仍处于低水平,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