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金融增强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韧性成为企业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的关键能力。聚焦供应链金融这一依托实体经济交易活动的创新融资工具,旨在深入探究其在增强组织韧性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内在机理。通过对2011年至2022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与公告文本数据的分析,识别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样本,考察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揭示内在过程的合作创新机制。实证分析支持了供应链金融能增强组织韧性的假设,验证了供应链金融是撬动企业合作创新从而提升组织韧性的重要杠杆,并且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普惠金融环境的发展都会强化供应链金融的提升作用,东部地区企业供应链金融采用对组织韧性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非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拓展了构建企业组织韧性的机制范畴,丰富了供应链金融在现代企业治理与安全发展层面的作用。企业应充分认识供应链金融增强组织韧性的关键作用,重视合作创新对组织韧性的推动作用,不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进一步加强组织合作,发挥供应链金融对组织韧性的积极影响。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应根据地区与场景异质性调整供应链金融策略,提高普惠金融供给制度的完善程度,运用各类制度协同多方主体,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升级,筑牢金融服务与合作创新的基础,全方位助力企业的组织韧性成长和高质量发展。

  • 外部环境、企业能力与跨国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本文从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分析了与运营相关的企业外部环境和与创新相关的企业外部环境在影响企业跨国合作战略决策时的作用机制,以及企业的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与运营相关的外部环境越不利于企业创新时,“障碍逃离”机制发挥作用,企业越倾向于采取跨国合作创新;与创新相关的外部环境越有利于企业创新时,“资源利用”机制发挥作用,企业越倾向于采取跨国合作创新。企业市场能力削弱逃离机制,增强积极利用机制;企业技术能力对两种机制均存在削弱作用。

  • 在深度探究中涵育核心素养的数学习题课实践研究 ——以人教 A 版“直线和圆的方程”复习应用习题课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习题课是数学复习课的基本形式,对学习有着提高、深化、促进作用。传统数学习题课存在诸多弊端,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涵育核心素养的数学习题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核心能力为目标,既注重解题的探究过程、策略及思维的方法,又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拓展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完整的、持续有序的深度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方法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灵活、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颖探究性问题的能力,具有巩固深化知识的教学功能、隐含思想情感的育人功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功能。

  • 共抓大保护导向下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驱动绿色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动力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的要求,共抓大保护导向下的生态共同体建设则为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协同融通注入了活力。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基于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对绿色专利的分类标准,筛选出2013—2022年城市间合作发明专利申请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及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绿色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各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生态共同体空间层面的城市参与度有待完善,仍有29.09%的城市未在区域内实现有效链接;府际合作关系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与一体化目标间仍有差距;府际关系初步呈现地理邻接性与合作邻接性并存的格局;节点城市的网络特征区别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②动力机制方面,生态共同体的网络特征对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要素流强度、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聚类系数和接近中心性。③治理路径方面,不存在单独影响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不同网络特征和催生要素影响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因地而异;存在5条促进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和5条阻碍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模式。从优化创新资源空间配置,保障生态共生;搭建技术交流网络平台,促进知识共享;立足城市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共荣等方面提出以生态共同体为载体驱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治理建议。

  • 共抓大保护导向下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驱动绿色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动力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的要求,共抓大保护导向下的生态共同体建设则为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协同融通注入了活力。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基于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对绿色专利的分类标准,筛选出2013—2022年城市间合作发明专利申请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及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绿色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各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生态共同体空间层面的城市参与度有待完善,仍有29.09%的城市未在区域内实现有效链接;府际合作关系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与一体化目标间仍有差距;府际关系初步呈现地理邻接性与合作邻接性并存的格局;节点城市的网络特征区别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②动力机制方面,生态共同体的网络特征对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要素流强度、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聚类系数和接近中心性。③治理路径方面,不存在单独影响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不同网络特征和催生要素影响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因地而异;存在5条促进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和5条阻碍城市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模式。从优化创新资源空间配置,保障生态共生;搭建技术交流网络平台,促进知识共享;立足城市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共荣等方面提出以生态共同体为载体驱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治理建议。

  •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字技术支撑,数字技术水平的提升源于创新。为集合创新人才和资源,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创新,2019年10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民营经济是我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但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偏小,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独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而合作创新能有效降低研发创新中的风险和成本,切实提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成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基于2015一2022年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数据,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试验区设立对民营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对民营企业合作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企业数字化转型、知识吸收能力在试验区设立对民营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即试验区设立通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促进企业合作创新;市场竞争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在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程度、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试验区设立对民营企业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因此,要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与科技人才培养,开展合作创新;要充分发挥试验区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要综合市场竞争和经济开放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