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大众文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艺美学理论批判的重要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更多地是从大众文化对人性的消蚀,压抑人的自由意志等角度来进行批判的。在资本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方社会中,一切都被纳入资本生产及其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链条中,而对资本统治之下的社会大众尤其是作为资本对立面的无产阶级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以美国市民社会为例,浅析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对美国无产阶级运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主义艺术与低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的材料之间持续不断的纠缠对现代艺术的影响。通过对印象派、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等流派艺术家作品的研究,阐述了低俗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主义艺术与低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的材料之间持续不断的纠缠对现代艺术的影响。通过对印象派、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等流派艺术家作品的研究,阐述了低俗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当今社会,曾经一度被边缘化的大众文化正在以爆炸式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流审美趣味不断被世俗化、消费主义化。中国西部大地情系列展览已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牵头成功举办十届,在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中具有重大影响。分析研究该展览中的绘画作品,从文化研究视角探析广告、时尚、电视、休闲方式等大众文化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介入,可以了解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复杂关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同向奔赴的格局: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二者统一于“以文化人”的系统工程中。新时代的“以文化人”,必须立足人的生活世界。而立足人的生活世界,新时代文化发展应当将“大众文化”提升到“人民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扬弃资本逻辑支配文化生产的擎端。新的“人民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学意蕴的深刻体现,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的创新成果。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摘要:【目的/意义】研究阅读推广工作的文化属性,辩证地探讨阅读推广的矛盾统一体与对立面,对构建阅读推广的指标、测评、建设体系,推进学科化、体系化发展,更加安全、有效、科学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为阅读推广人和推广机构提供批判性反思,具有科学的借鉴与方法论意义。【方法/过程】对当前国内外的阅读推广工作做理论审视与哲学反思,将阅读推广纳入到大众文化、共享文化与数码阅读的属性与病中加以观照,将大众传播、相对剥夺和工具理性的特点与产生原因做系统分析,为阅读推广人提供纠错指南。【结果/结论】阅读推广是实现全民阅读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对其所产生的数据来源、传播途径、依托载体及运行系统做批判性考察与综合性分析。对其具有大众文化这一身份和属性及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应予以积极应对并寻求解决方案。阅读推广也是“双刃剑”,这些文化工业产品天然和人为造成的“缺陷”,对于读者、推广者和管理决策者来说都应有知情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积极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文化与科学的融合为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大意义和使命。本文运用SWOT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在北美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并根据SWOT矩阵分别从整合产业优势、打造品牌产品、再造传播内容、立体化传播途径、强化技术赋能等维度提出相应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建议,以供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本文以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比较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博物馆学理化演绎、体系化建构和区域化拓展的过程。关注早期由沿海、西北、西南向国立博物馆演变的历程,从收藏理念、组织制度、文化传播和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伴随着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其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中的转换。文章以国立、省立和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博物馆机构为研究对象,以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等代表为主要研究区域,着重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为代表的个案机构为观察对象,发现在抗战的时代语境中,本土的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古物南迁”的责任,也开启了学术考察、民众知识普及和临时展览策划等诸多工作,与“博物学”相关的研究者、考察者和工作者,发生了特殊政治吁求的学术转型。本文认为博物馆的演变历程,侧面折射出学界对本土文物流失、区域文化漠视和殖民文化冲击的警惕。本土博物馆的建设,呈现出学科萌发、民众知识普及、国家民族思考,进而发展为“统一全国抗战”宣传阵地的趋势。这是学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总动员的意识自觉,也是从抗战文化到文化抗战的积极探索,逐渐孕育出了具有平民主义、多元主义倾向的馆藏、展陈和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