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0-10
摘要:唐代的虚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当时“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有关,也与唐后期国家的财政危机、财政体系和赋税征收方式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税法实施前后,唐王朝的财政计会方式逐渐由实物数量为主转变为以钱额为主,但是国家在赋税征收中依然主要征收绢帛等实物,绢帛估价就成为影响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央财力的匮乏,度支在支出中肆意提高绢帛的估价,虚估由此而出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唐代后期出现在财政领域的虚估问题,是学界一直讨论的热点之一。虚估率先产生于盐利權率中,其价格标准是匹绢四千文。随着两税法的实施,绢帛价格的逐渐降低,政府出于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的目的,将虚估引入到两税征收中,与此同时降低了其价格标准,将其调整为匹绢两千文。两种价格标准不同的虚估共同存在于唐代的财政收支中,影响着唐王朝的财政经济。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并再延长30年背景下,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在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效应对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云南省3032个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反事实估计模型,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农地确权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提升,且平均处理效应为5。7%,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农地确权对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释放;②农户的农地权属认知、确权政策满意度和家庭收入结构均对其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正向效应;③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不同农户之间呈现显著分化规律,即农地确权显著提升了Ⅱ兼业户与非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但对低兼业化农户的影响效应不显著。据此,建议欠发达地区应持续推动农地确权成果巩固,加快成果拓展与转化;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农户政策信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适度加快农户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