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后期出现在财政领域的虚估问题,是学界一直讨论的热点之一。虚估率先产生于盐利權率中,其价格标准是匹绢四千文。随着两税法的实施,绢帛价格的逐渐降低,政府出于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的目的,将虚估引入到两税征收中,与此同时降低了其价格标准,将其调整为匹绢两千文。两种价格标准不同的虚估共同存在于唐代的财政收支中,影响着唐王朝的财政经济。
[V1] | 2025-04-08 09:07:16 | PSSXiv:202504.01100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3.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4.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
5. 从民国初年川粤汉铁路购轨纠纷看经济民族主义实践之路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