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学与早年成学立教的理路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近代“今文学运动”为晚清思想解放的大关节,康有为则为其中枢纽。康氏对于朱子学说的运化,贯穿于成学立教的全过程。初由中法马江之役的时局所刺激,学编礼之朱子,成《教学通义》,以呼应龚自珍“自改革”。复循此坚毅上书,至上书受挫,乃发愿仿刚果近禅的朱子。遂于回粤乡居时,学朱熹创“新教”。《新学伪经考》重订“真经”及其“道统”,发挥原教义是重要一环。这一操作,通于朱熹集注《四书》别出于《五经》、序列“道”的传承、确定新义理之举。其中“改制”之义的诠释,颇具以师道加于君权之上的“民权”说的时代特色,显示“世变异则教异”的特质。

  • 再论“去家界”问题——以“人为天生”说为中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大同建构是康有为思想的重心,“去家界”问题是当中最独特和关键的部分。此前的研究着眼于康有为利用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学说,反对封建家族制,存在解释的困难。本文以康氏发掘传统并重构的“人为天生”学说为中心,通过对照传统秩序中的家国、公私结构,理解“去家界”的性质、意义与限度。并且,本文着重分析《大同书》稿本卷三的论证脉络,揭示康有为深刻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与限度,并已经预见到“去家界”的困难。

  • 、谭嗣同视界中的王夫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国近代是西学大量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时代;也是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第一次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审视、解读和创新的时代。在近代学人中,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炳麟等都对王夫之加以关注。其中,在文化思想立场等方面最为接近的当数康有为、谭嗣同,然而他们在对待王夫之的态度上却大有不同。比较康有为、谭嗣同视界中的王夫之并剖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既可以窥探两人对王夫之思想的不同解读和态度,又可以感受王夫之以及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命运。

  • 新旧之间——的封建观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一个处于大变革时代新旧之间的历史人物,康有为的形象是复杂而多变的。与之相对应,他的封建观也呈现出处于新旧之间的特征,这种特征中不仅有从旧到新的过渡,还有由新而旧的回复,更有种种矛盾但却不乏深刻见解的展现。康有为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想要为他的封建观建构一幅统一而完整图画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复杂性实际上是因为他的相关论述并非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始终伴随着对中国不断变化的国运的思考,念兹在兹的则是这些思考如何能够促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所以,康有为的封建观不仅处于新旧之间,还时常呈现斑驳甚至杂乱的面貌。

  • “秦庭空痛哭”: 请求美国政府保救光绪皇帝活动述论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剥夺了光绪皇帝的有限权力, 残酷镇压维新派, 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但康有为始终没有放弃推行维新变法的政治理想。 从戊戌逃亡到两宫崩逝, 以恢复光绪皇帝权力、 重返朝廷推行改革为诉求的 “保皇” 是康有为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 庚子事变以前, 康有为的求救保皇活动以向英、日求救为主, 仅仅两度以群发求救信函的方式向美国政府求救。 庚子事变之后, 康有为对英、 日的求救活动完全停止, 却两度向美国政府求救。 1905 年康有为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请求美国政府帮助恢复光绪权力。两宫崩逝之际康有为又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发电报, 请求保护光绪皇帝的生命安全。 美国政府力求与清政府保持正常关系, 对康有为的求救呼吁始终不予理睬, 康有为向美国求救的活动徒劳无功。

  • 贯通“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近代儒学体系——“新粤学”发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4-22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康有为作为倡导晚清政治变革的著名领袖人物,以往的研究总是聚焦于其汲取西方思想的历史经验与成就。本文认为,康有为的思想结构大多是传统儒学思维脉动的延续,具有“地域之学”“经世之学”“大同之学”三个不同的面相。这三个面相相互依存,由点及面,经现实遥想未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贯通解释系统,分别代表康有为所受到的“乡贤”(明代粤学)、“汉儒”(两汉经学)和“圣王”(先秦礼学)三种经典认识体系的交互影响。西学只是起到点缀和激活这些传统思想的参照作用,并非康有为构思晚清政治变革主张的关键性因素。

  • 晚清中国的“法国大革命”叙事及其思想意涵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法国大革命曾于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回到历史现场,法国这一事件在中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呈现革命面貌,19世纪前半期它是法国历代君王统治轮替间的普通民变,19世纪后半期则被附着具有变革政体的民主意涵。1899年后它逐渐展现出作为革命事件的意象,并被认定是求权而非诛暴的新型革命。1906 年康有为刊发《法国革命史论》,以汤武革命为母题将其重塑,强调它只是发生在法国的汤武故事,属于中国古代革命的诛暴而非求权范畴。在法国大革命是诛暴还是求权革命的争论背后,是革命合法性观念于清末最后十年左右的转型:诛暴不再是革命师出有名的必备前提,求权也是发动正当革命的充分条件。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作为美好政治意象的贤君和仁政,无法再真正有效消弭革命声音,清廷失去了原先可收摄人心的护身符。这种革命合法性观念的变动,是理解辛亥革命何以发生的重要维度。

  • 李炳宪易学思想简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被学界称为朝鲜半岛最后一位易学家的李炳宪接受了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的今文经学观点,否认《易经》为三圣所作、《易传》是孔子一人所为的传统观点。他认为,孔子是《易经》的作者,易》是孔子所作的“神化之经”,六十四卦的顺序和探著之法皆为孔子所定。李炳宪以六十四卦卦序不变为前提,以前后紧邻的单数卦与双数卦共同构成“对卦”为原则,阐述了“乾坤由来”的卦变说。其大意为:单数卦为内卦,紧随其后的双数卦为外卦;内卦由乾坤交合而成,外卦则由内卦“转卦"或“反卦"变来。李炳宪又以三百穴十为“中数”,并用“中"和“过不及”等概念来区分、解说《周易》三十二组对卦的策数。李炳宪的易学不仅丰富了近代易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为东亚易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翁同龢、张荫桓与戊戌之进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4-22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也起了支持作用,但不是主角。随着戊戌春翁因不满康所著《孔子改制考》而与康疏远,光绪帝亦因翁不愿继续呈递康书及反对外交礼仪改革等与翁产生隔阂,于是重视西学、熟谙外务的张荫桓逐渐成为光绪帝推行变法最为倚重的大臣。“百日维新”开始后,由于翁被开缺,康的主要支持者已不是翁而是张。相比较而言,张对康的支持比翁对康的支持更隐秘一些,故康、梁后来叙述戊戌变法,更多及翁而绝少及张。

  •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以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 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 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 家天下、 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 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 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 杨度、 康有为等人, 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 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 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 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廖平、“学术公案”之再鞫与定谳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百余年来,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难以定论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作为整体运思的“两篇”与“两考”。目前尚无实质性证据表明《新学伪经考》成书早于《辟刘篇》,据新见廖平信函,《周礼删刘》曾与《知圣篇》一起被携带至粤,康氏得以了解“尊今抑古”之说全貌。嘉道间,学人以优劣判分今古,彼此并非截然对立。1888年,廖平由《续今古学考》分作“两篇”,首次在抑古与知圣之间构建起经义关联。1890年起,康有为循之作“两考”,力证黜伪是尊孔的必然前提。这种著述形式与思维逻辑是廖、康唯一完全相同之处,据之可定谳该公案。但并非意味着康氏存在抄袭之举,二人今古学体系全然不同,由此可略窥清末思想界的内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