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觉保持和增强我国的人民属性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我国慈善事业的人民属性,其基本内涵和要义主要体现在我国慈善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过程由人民广泛参与和广泛监督等多方面。我国慈善事业的人民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慈善领域的本质体现,是慈善法的实践要求,也是我国慈善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新征程上,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更加自觉地保持和增强我国慈善事业的人民属性。

  • 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基本策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公益研究》

    摘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下,慈善事业运行模式正发生根本性变革,逐渐实现从传统线下募捐和资源分配的低效模式向高效、透明、智能数字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慈善事业与数字技术表现出深度融合特征,蕴含着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赋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延续此逻辑,深化数字技术嵌入慈善事业应依循对接价值观念、优化组织架构、强化组织能力建设和提升政府支持力度四个方面基本策略,从而在数字时代推动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 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机制、类型及路径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不仅是理论追求,也是实践所需,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既指两种活动之间的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也指两个主体的协同联动和两项事业的共生互融,它们受到内部与外部驱动机制的共同作用。基于主体地位与联结强度两个维度,可以将二者关系类型划分为主导 – 紧密型、主导 – 松散型、平等 – 紧密型和平等 – 松散型四种。在应对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实务运作、行业组织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社区慈善为创新载体,助推慈善与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达到互惠共生的目标形态。

  • 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大众慈善:现实基础、互动逻辑与实现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大众慈善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扩大慈善资金规模、促进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最近30多年,中国慈善事业逐渐恢复并持续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呈现出大众慈善兴起发展的明显趋势。中国政府始终以共同富裕为治理目标并展开相应实践,对大众慈善兴起起到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以及社会文化进步等为大众慈善的兴起奠定了现实基础。共同富裕与大众慈善发展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富裕程度提高能够奠定大众慈善发展的物质基础,共享理念普及能够弘扬大众慈善文化;另一方面,大众慈善的发展有益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持续推动大众慈善发展。为此,要在坚持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慈善激励机制、提高慈善资源效能、培育慈善参与文化、实现慈善智慧赋能,为大众慈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 中国慈善文化的历史演进、社会作用机制与当代发展挑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公益研究》

    摘要:中国慈善文化历经数千年演进。中国慈善由最初的官办慈善为主体,逐渐演变为官办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慈善文化也因之被赋予了不同层次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社会,慈善文化可分为五种存在与表现形式:个体的,社区社群的,阶层的,政府的,国家民族的。这五种形态表现不同、侧重不同、意义不同,却又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体系和社会作用机制。慈善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将在未来继续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底蕴。

  • 中国慈善文化的历史演进、社会作用机制与当代发展挑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公益研究》

    摘要:中国慈善文化历经数千年演进。中国慈善由最初的官办慈善为主体,逐渐演变为官办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慈善文化也因之被赋予了不同层次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社会,慈善文化可分为五种存在与表现形式:个体的,社区社群的,阶层的,政府的,国家民族的。这五种形态表现不同、侧重不同、意义不同,却又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体系和社会作用机制。慈善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将在未来继续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底蕴。

  • 以“数”促“善”: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发展的机制研究——基于全国慈善基金会样本的经验证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摘要:数字技术的兴起赋予了新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动能,也增强了慈善组织的行动能力。既有研究较少从政府数字化建设的角度切入,探讨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变革与本地慈善组织行动、慈善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全国慈善基金会为样本数据,基于2012-2022年期间的年度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对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地区慈善事业发展,具体表现为显著提高了慈善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比例,且这一效应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保持稳健。基于信息论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开放效应、信息汲取效应、信息沟通效应三条机制促进慈善基金会公益支出比例的提升。此外,本文还发现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效应在地理位置层面、社会环境层面、政府行动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加快数字化建设,释放公益数据潜能,引导慈善组织主动融入共同富裕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

  • 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公益研究》

    摘要: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不可能有成功的慈善事业。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总体滞后与其崇尚欧美慈善而缺乏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导密切相关。基于自愿捐献应尊崇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中外慈善发展路径差异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现阶段慈善实践的现实逻辑,中国迫切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特质应当是慈善原色、现代性底色、中国本土本色“三色同构”,即“慈善的‘自愿、公益’原则+现代慈善的‘平等、法治”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烙印与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基因”。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体系结构宜采取“基础”+“主体”+“补充”三位一体的大慈善架构,即以扎根基层、广泛动员的社区慈善为宽厚的基础,以组织化、专业化的现代慈善为主体,以个人网络求助及其他民间自发互助等为补充的格局。面向未来,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取向应当是扎实推动慈善理论创新、扎实推进慈善政策完善、扎实推进慈善实践发展三管齐下,以实现人心向善、人人行善、各类慈善形态百争流的全新局面。

  • 小微企业贯彻落实ESG发展理念的困境与对策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并引导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ESG作为一种评估企业环境可持续性、社会价值与治理能力的综合矩阵指标体系,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以小微企业现状与生存困境为切入点,以ESG发展理念为研究基础,有助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结合问卷调查法展开研究,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小微企业等民营企业发展的期望。本文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所遇的问题,结合ESG发展理念应用体系,从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三方面提出有效路径探索,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