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发展,老年群体在数字教育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对2018一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纵向数据中数字反哺及话语权进行logistic回归,发现家庭场域中数字反哺与(外/曾)子女话语权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实证检验表明:老年人从(外/曾)子女处学会上网这一事实会增强后者对前者行为的影响力,即老年人接受(外/曾)子女的数字反哺会提高后者的话语权,降低老年人的话语权。具体来说,当老年人能够从他们的后代那里获得更多关于如何使用电子设备、访问在线资源等方面的帮助时,这种互动往往会增加后代在家庭讨论中的发言权,并相应地减少老年人的影响力。针对家庭后喻文化中数字反哺产生的话语转变及其现实挑战,应帮助亲代认识和理解自已的多重身份,增加个人认同感;明确子代所处角色的权利义务,培养积极的反哺意识;鼓励社会增加替代性支持,提供多方向的数字反哺途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的讨论往往突出自上而下的数字构建,常常忽视自下而上的数字转化,因而也就难以解释“脱嵌与嵌入共存,赋能与祛能相生”的建设悖论。以数字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理解数字转化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从流量竞争到公益反哺,数字嵌入乡村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梯度特征。数字在文化编码与行动反哺的推动下,逐步从“作为流量的数字”向“作为文化的数字”“作为发展的数字”“作为公益的数字”转化。数字的不断转化,使作为政策的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向下扎根,从而实现数字对乡村的反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融入度的提高,部分老年人出现了智能手机依赖行为。文章探究了老年群体存在性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而为促进其更加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文章对27位老年人及8位老年人亲属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 结果/结论 研究构建了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的促进和掣肘机制,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行为是促进因子与保护因子角力的结果。促进因子包括技术压力、社会文化压力、易感性弱点、情感焦虑;保护因子包括自我控制、数字反哺。此外,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会引发社会联系减弱、代际关系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分类: 教育学 >> 成人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成人教育》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数字化两大浪潮下,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引起社会关注。从后疫情时代老年人的数字生存困境出发,围绕学习能力、代际观念、帮扶机制等方面分析老年人与智能技术的现实冲突。从数字反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进一步揭示老年技术教育的逻辑转向,包括教育角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等要素转变;进而从数字接入反哺、数字技能反哺和数字素养反哺三个维度提出消弭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技术治理路径,以期构建“老有所为”的数字友好型社会。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的老龄被害人叠加了“数字弱势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双重不利地位,犯罪人存在“多元共治”的社会复归需求。以传统对抗性司法应对老龄被害人视角下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效果不足,犯罪人、被害人及社会的三方关系修复需要将视角转向恢复性司法模式。数字反哺具备嵌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恢复性司法措施中的可能,“犯罪人—老龄被害人”数字反哺模式能够有效恢复沟通:填补老龄被害人的深层次伤害、弥合破损的社会信赖基础、促使犯罪人积极悔过和复归社会。在设计上,反哺主体应限于罪责较轻的犯罪人;反哺形式可以是专门机构主导下的圆形会谈或社区矫正;反哺效果应注重对犯罪人和老龄被害人的双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