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数智赋能是当今数智时代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关注与焦点议题。然而,各界对“何为数智赋能”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亟待溯源与澄清数智赋能概念,并对数智赋能的含义进行全面解读,从而为数智赋能研究与实践奠基。[方法/过程]立足数智理论和赋能理论,根据构词的基本逻辑,分别溯源和阐释数智概念与赋能概念。在此基础上,驳接数智与赋能两大概念,分析数智赋能的来源、含义与视角。[结果/结论]数智赋能是在赋能者、赋能对象及数智工具相互授权前提下,通过数智化手段生成大数据,进而从大数据中挖掘提取情报并指向情报应用,以激发与推动赋能对象的某种或一系列能力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而扩大价值创造空间的一种交互协同作用。数智赋能的视角主要包括连接、聚合、开放、适应、智能、精准、动态、协同八大视角。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8-21
摘要:[目的/意义]数智赋能是当今数智时代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关注与焦点议题。然而,各界对“何为数智赋能”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亟待溯源与澄清数智赋能概念,并对数智赋能的含义进行全面解读,从而为数智赋能研究与实践奠基。[方法/过程]立足数智理论和赋能理论,根据构词的基本逻辑,分别溯源和阐释数智概念与赋能概念。在此基础上,驳接数智与赋能两大概念,分析数智赋能的来源、含义与视角。[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数智赋能是在赋能者、赋能对象及数智工具相互授权前提下,通过数智化手段生成大数据,进而从大数据中挖掘提取情报并指向情报应用,以激发与推动赋能对象的某种或一系列能力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而扩大价值创造空间的一种交互协同作用。数智赋能的视角主要包括连接、聚合、开放、适应、智能、精准、动态、协同八大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数智要素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数智要素赋能何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机制黑箱仍有待揭开。本文追随技术治理的研究脉络,构建“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数智应用”分析框架,以2018—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案例样本,采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讨数智要素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推进路径及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单一数智要素在不同时期均未构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数智要素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四条组态路径可归纳为三种模式:“数字技术赋能下政府治理引领型”“智能技术赋能下数据开放驱动型”和“技术-应用融合发展型”。时间维度上,各条件组态具有较强稳定性,但仍需关注“乌卡时代”下其他数智要素的潜在作用;空间维度上,各地区实现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并不一致,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意义]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方法/过程]本研究以 YouTube平台上的中国茶文化视频为研究对象,构建“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视频评论的主题聚类分析用户的认知特征,进一步探讨用户的情感反应,并构建国际传播力测量模型,以分析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过程中,还分析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对茶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茶具与茶宠的视频主题、4~20分钟的适中视频时长以及传播主体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了茶文化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而背景音乐、用户对茶艺的认知赞同度则对传播效果产生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数智技术平台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数智赋能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增添了新动能。本文以2016—2021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法,研究数智赋能对企业创新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智赋能可以分别提高企业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资源整合效率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进行数智赋能更侧重于对创新质量的提升,而非国有企业进行数智赋能则更偏重于对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建议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企业应加大对人财物的投入,抓住数字转型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目的/意义]智慧图书馆安全图式是认知智慧图书馆安全问题的系统框架,为防范智慧图书馆安全问题提供系统观念。[方法/过程]利用数智赋能,借鉴图式理论,提出智慧图书馆安全图式这一概念,阐述该图式的意义及运用法则。[结果/结论]研究认为,智慧图书馆安全图式是智慧图书馆安全防范的思维工具,五项法则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防范实效。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是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问题, 数智赋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速度与力度, 但如果偏离公共价值, 必然会影响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效度, 使得居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受损。 因此, 有必要从数智技术与公共价值互构的视角构建分析框架, 系统分析数智赋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生成机理, 不仅从理论层面回应数智赋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何以可能, 也从实践层面回答数智赋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均衡何以可行。 研究发现: 在城市社区中, 技术应用与价值共识会在居民参与层面耦合, 从而实现社区居民需求的精准识别; 技术整合与价值共创通过资源配置完成互嵌, 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分类生产供给; 技术演进与价值扩散通过结构调适完成共生, 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适应性改进。 数智赋能以数智技术嵌入为工具性基础, 以公共价值创造为方向性指引, 在 “识别-供给-改进” 的良性循环中, 保障了服务体系的可持续稳定运作, 梯次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实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数智化时代,当前核电工程设计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数智化技术在核电工程设计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提出了通过重构数智化监督体系来实现档案管理效能飞跃的策略,为核电工程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数智赋能已经成为提升中国节能降碳效率的核心驱动。本文基于2011—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数智赋能指数与节能降碳效率,并检验数智赋能对中国节能降碳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智赋能显著提升了中国节能降碳效率,赋能应用和环境支撑的影响效应大于数智基础,这一结论在替换核心变量、缩尾处理、更换观测期并考虑内生性后依然成立;数智赋能对中国节能降碳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碳交易试点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该影响效应更显著;在数智赋能提升节能降碳效率的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和高端产业集聚是重要的传导机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力度在数智赋能影响中国节能降碳效率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和门槛作用,命令型环境规制力度应控制在最优范围内,加强引导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可以扩大数智赋能对节能降碳效率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措施: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采用差异化手段推动我国节能降碳工作,畅通数智技术的作用渠道,发挥空间效应,并完善环境规制工具的制度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4-18 合作期刊: 《大学教育》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领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革新,新工科教育应与时俱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撑。循环式CDIO教学模式依托数智赋能的校企联合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进阶循环,促进学生能力螺旋式上升,具有能动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题组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核心课程一一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为例,探索构建循环式CDIO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设计、重构课程知识链、优化教学方式与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及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新工科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前不久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本届学术年会上,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 深化小学教与学改革”主题,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小学校长、教师展开深入研讨并形成系列共识。一是坚守教育本质,以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挥引领课堂教与学变革;二是开展深入研究,探索素养导向的教与学变革有效路径;三是以教育家精神赋能,引领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级提质提速。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数智赋能乡村振兴,从数智技术优化生产经营决策,实现农业的质效优化,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与新产业;本文从帮助基层政府和组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入手,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实融合支撑体系、引进数字人才与普及数字技能,助力破解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难题。在此过程中,本文提出利用诸多措施如软件开发、产业升级、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技能与数字意识等,逐步弥合已有和新增的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