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人类互动的趋势——基于“工具论”的评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即各族群文化的互动演化趋势会怎样?马汉和亨廷顿认为这是“文化的冲突”,并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系统论证。但他们说的文化冲突其实既不是文化本身的相互冲突,也不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冲突,而都是利益之争的冲突。除此外是否还会有可以成立的文化冲突论?根据“文化工具论”的评析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只会出现在使用文化工具时仅有的两个特殊情境中,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趋势。相反,文化的融合才是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因为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工具的种类越多越好,于是,很多具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工具会从一个族群流入其他族群。也许有人担忧人类文化互动的融合趋势会消除族群文化的个性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人类文化不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通过文化工具论的评析可知,这同样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忧。

  • 强国伟大乐章的三重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7

    摘要:文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命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建设文化强国伟大乐章的三重奏。文化自觉是大国的深厚底蕴,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文化自信是强国的华彩神韵,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风采;文化自强是中国的内生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与自我超越。

  • 新质生产力的之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将文化纳入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范畴是实现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和经济发展的能动反映,文化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靠生长点与基础性动力支撑。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机理,可以发现:在内在关系上,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创新性间存在多维赋能的紧密联系;在价值根基上,立足当代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首要目的与主要手段,内蕴着丰富的人本属性与人文价值;在发展向度上,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彰显文化新使命的本质要求;在叙事逻辑上,新质生产力的文明追求凸显文明新形态的升维跃迁。迈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应从主体培育、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构建文化人才聚集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以业态升级为依托,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以制度设计为支撑,搭建文化生产治理新体系,充分释放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中的创新潜能、科技势能与精神内能。

  • 数字化助力强国建设的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数字化是支撑文化竞争力的“硬筋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可靠保障。文化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创作数字化、文化产品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展示数字化、文化体验数字化和文化消费数字化等方面有效实施。然而,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存在较多掣肘,主要包括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文化数字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升、文化数字化专业人才与配套体系质乏等。为此须坚持“六有”总体发展思路、发挥政府“五台”独特角色、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数字化企业、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文化数字化专业队伍、加强文化数字化的配套体系建设等,以深入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与发展。

  • 中国建构的基本理念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国文化具有伦理本位性质,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因此是恩德文化。中国恩德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建构起来的,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文化。恩德文化的建构遵循了五个基本理念:第一是社会控制的亲和性理念,这是通过恩德文化的爱的属性和控制性达成的,从而建立了相对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二是人文化成和天人合德性理念,就是基于人文精神,并且把天恩化为人恩,使天道与人道沟通,形成天人合德的格局。第三是孝的本源性与孝忠一体性理念,就是基于家国同构性,以家庭伦理的孝道为起点,确立孝的源始性和基础地位,进而推广到国家领域,形成忠君爱民的政治伦理。第四是仁的本体性与体用一源性理念,就是确立仁是本体论范畴,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同时“理一分殊”,仁作为“全德”,分为孝悌、友敬、忠顺等伦理范畴,这样就沟通和融合了本体与现象两个领域。第五是以儒为主与多元互补性理念,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容纳和吸收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兼容互补格局。以恩德为基本构成的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 西汉王朝“身份”的确认与“认同”的形成——以屈原、楚辞的被发现为契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文化以及藩属国文化,在汉初依然盛行。“大汉”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受到质疑或挑战的时候,“汉文化”也缺乏一个精神源头和“合法身份”,“汉文化认同”也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贾谊入楚,发现屈原、楚辞,将“楚文化”从诸多文化中突出出来,为汉王朝所接受。在“楚变汉”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文化身份”逐渐得以确认,推动了汉代文化的深度发展。西汉王朝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以完成,最终形成了代表汉王朝“文化形象”的文学、艺术形式。

  • 自信: 习近平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精神气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是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识性、原创性核心概念。依循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开展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具体而言,对文化价值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文化情怀; 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文化认同; 对维护文化主体性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文化谋虑; 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文化定力; 对文化制度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文化立场; 对文化使命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动文化担当; 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包容文化气度。

  • 新时代使命的历史演进、目标引领与实践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作为特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也影响和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新的文化使命”的内涵,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具体目标。当前,深人研究和阐释“新的文化使命”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和重大现实课题,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从历史演进、目标引领、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对新时代文化使命作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以文化使命引领文化建设,着力实现了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历史演进。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引领,切实担负起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动文化繁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秉承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努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始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不奋斗,共同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华章。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历史必然性中把握“新的文化使命”的确定性、必然性,有助于从历史自觉、历史自信、责任担当视角阐释新时代文化使命动态的历史发展进程,系统梳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为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丰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动力源泉。

  • 数字:中华认同的现代化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需加强文化认同主体的共建与共享,夯实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创新文化认同的多样实践,拓展文化认同的深广度。

  • 浅析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数字化平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覆盖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数字化技术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同时,数字化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因此,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本文仅供参考。

  • 全球化语境下西洋现代与中国传统的深度对话与理性抉择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本论文深入剖析西洋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多元维度,包括内涵特质、历史演进、价值体系与社会影响等方面。通过对中体西用、中体中用、西体西用、西体中用等文化观念的深度解读,揭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处。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在当代社会如何理性抉择与创新融合两种文化,构建既传承本土精髓又吸纳外来优长,既契合时代需求又彰显人类文明共性的新型文化生态,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及人类社会和谐进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消费主义消解主流的内在逻辑运行机理与作用方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消费主义本质上是受资本驱动、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内核的一种非主流文化,与我国主流文化内驱动力相异、价值目标背离、功能作用背反。两者的天然张力构成了文化消费主义消解主流文化的内在逻辑。从运行机理看,文化消费主义以文化资本操控冲击主流文化的价值理性,以个性话语叙事削弱主流文化的自觉认同,以算法权力介入销蚀主流文化的主体坚守。生产内容速朽化遮蔽主流文化的价值意蕴叙事表达虚无化消弭主流文化的守正创新,文化信息碎片化侵蚀主流文化的脉系根基,是文化消费主义消解主流文化的作用方式。

  • 桎梏与纾解:时代进程中的档案产业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策外源性推进特征,将之置于历时性视角下观察, 可发现其伴随着时代进程萌生、探索与前进。从档案产业中剥离出的档案文化产业,至今仍受其 影响,在理论上存在术语所指不清的问题,该问题与实践上的保守探索形成了档案文化产业发展 中的桎梏。档案文化与档案产业的理论发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 带来了纾解机遇。展望未来,档案文化产业首先应在“子文化”观指导下开展全局部署,而非局限 于档案内容挖掘文化,其次可在“新文创”理念下推进协同发展,最后要在产业化方向下开展全链 建设。

  • 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大众的国际传播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积极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文化与科学的融合为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大意义和使命。本文运用SWOT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在北美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并根据SWOT矩阵分别从整合产业优势、打造品牌产品、再造传播内容、立体化传播途径、强化技术赋能等维度提出相应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建议,以供参考。

  • 黄河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12

    摘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是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保护行为进行的利益补偿,旨在维护黄河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协调文化生态保护和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明确文化生态补偿目标,由补偿主体按照合理的补偿标准,以特定补偿方式向补偿对象进行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构成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基本逻辑,循此设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结构,形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建立文化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文化生态位确定补偿尺度范围、完善文化生态补偿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监督和效益评价机制。

  • 以党内政治建设引领新时代廉洁建设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应从文化内核、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维度,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如何引领廉洁文化建设。首先,理想信念是党内文化的核心要旨,能巩固党内政治文化根基,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展廉洁文化内涵。再次,强化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扣紧廉洁文化建设的行为环节。最后,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推动社会风气向好。

  •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的变革与治理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人工智能在网络传播中的深度应用日益推动着网络文化的整体性变革。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方面,人工智能将泛化生产主体、改变生产方式、重新定义艺术作品并刺激产业增量发展。在网络文化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增强感官参与、控制心理满足、助推需求降级并改变审美标准。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化变革的三个关键问题在于创新、导向与价值,具体反映在以下问题,即文化产品的形式创新与内容同质的悖论、文化空间的消费主义和主流价值的对抗、文化产业的深度工业化与自由精神生产的张力。为此,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文化治理需要通过深化底层治理观念以理解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提升人机协作能力并规范人工智能内容生产,鼓励高质量文艺创作并完善网络文化产销分层机制。

  • 的生死问题探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摘要】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现代人类算起,其生即起点是晚期智人的原始群文化,其后相继演变为氏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而其死即终点则是文化的主人不复存在之时。其生的成因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创造,死的原因是群体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被外部力量消灭或打散。

  • 新时代会计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会计之友》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梳理新时代会计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会计文化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成就与问题等方面,对会计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会计文化的概念内涵与新时代特征,同时剖析新时代会计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新时代会计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会计文化的建设策略,包括加强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实践创新、健全会计行为规范、发挥宣传指引和教育培训、强化交流与合作等。最终得出结论,构建新时代会计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勇于面对新的挑战,以期在新时代,推动我国会计文化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为会计行业的繁荣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 城市文明典范与推进自信自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文明典范构建担负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体现城市文化的高阶形态与城市文明的发展高度,更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市文明典范构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拥有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城市现代化,是确保城市文明自身文化认同的前提;唯有以独立自持的文化价值,赋予城市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形塑城市文明,才能以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进文化自信。城市文明典范构建有赖于持续的文化创新所形成的文化竞争力,从而确保城市文明建设的先进性与引领性;同时还有赖于涵纳各方的文化包容性,以获得文明发展的生机活力,有力推进文化自强。城市文明典范构建还应具有诗性文化精神的支撑,以此为丰富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提供更丰富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