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唯物史观不仅包含生产方式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可能还包含文明学说。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有大量关于文明的命题及文本,显露了一种超越资本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他们的文明学说有清晰的思考脉络和形成过程、相对独立的范畴和独特的思想解释力。采用词频和索引分析等文献研究方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多语种著述中梳理他们的文明观,发现他们沿袭了傅立叶、泰勒、拉伯克和摩尔根的探索,用文明与野蛮的辩证法来探究蒙昧—野蛮—阶级性文明—整体性文明的社会进步规律,论证了“资本即文明”“文明暴行”“文明作为提高社会质量的实践”“文明具有整体性”等重大命题。这表明,唯物史观可能是其生产方式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与文明理论的统一。这种理解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说”(文明论)和“五阶段说”(制度论)的差异,破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理论上脱节的难题,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中修正主义与激进革命派之间的对立问题,有助于解释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经济发达或制度优越并不等于文明进步。文明在进步,野蛮也在同步演进,即打着现代化、全球化、数智化等文明旗号的野蛮(资本或霸权)在全世界制造“科技霸权”,退回到技术封建制甚至技术奴隶制。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野蛮化的批判任重道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学说值得被重新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文明观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巩固长期执政的现实基础,又不断探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文明观体系。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特定理论语境、文化背景、实践根基和主体立场的产物,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传统文明观构成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魂脉”和“根脉”;党领导人民百余年来的文明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动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得以生成的主体自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文明与文化密切相关,文明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以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原创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第一,从文明发展的角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观超越西方线性进化路径,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第二,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其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指明了多元文明美美与共的现实路径;第三,从文明价值理念的角度,其扬弃“资本至上”与“普世价值”,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旨趣。从文明观的角度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人类文明整体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首先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传播。全球文明倡议的传播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国际传播层面,而要提升到文明传播层面。从文明传播层面来看,全球文明倡议的传播面临着西方由一元文明观、西方中心历史叙事、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所构成的话语霸权和成熟的传播模式带来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通过构建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和探索新的文明传播模式等关键步骤来建立全球文明倡议的文明传播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成功是推进这种文明传播机制建设的根本保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文明观出发,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大历史观,鉴往知来,在尊重历史事实、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引领世界和平发展;立足大时代观,顺势而为,以宏阔的全球视野深化对时代本质的理解、明晰时代主题,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大文明观,胸怀天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塑造出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气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观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也传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内部治理与服务能力不足、参与社会服务的空间受限、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通过完善内部机制、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服务影响力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效能。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历史研究和现实考察,马克思深刻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强调发展面向未来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文明”的深刻论述,将其深远的理论启示对象化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推动马克思文明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秉持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形态,以文明和谐发展与交流互鉴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我们时代的文明进步。在世界历史的时空交汇中书写文明史的华彩乐章,实现新的文明交往与国际合作,完善文明发展的现代秩序,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进路。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观,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礼而兴、文明以伦理为荣、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伟大、文明决定国运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思想和理论条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发挥着思想和理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观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是有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和现实支撑,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才能形成并不断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中国式现代化在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新的文明形态的同时,也孕育、塑造、彰显着独特的文明观,赋予自身以鲜明的文明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标识,主要展示在“人民中心”“协调发展”“和平互惠”“自信自强”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并蕴含的文明观,在本质规定、主体内容、视域向度、路径遵循等层面得以体现,深刻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境界和文明精髓,深刻揭示新的文明形态的基本面貌和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文明、新型文明观互为借助、互为映现、合力共为,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价值的时空性对接。它的建构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这一历史过程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价值追求等方面迥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鲜明特征,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话语叙事、实践参照、理论自信等方面具有超越西方现代文明强烈的自觉意识。今天,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历史自觉,对于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全球文明倡议中的第一个“共同倡导”,其所涉及的是对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待这一规律所应采取的态度。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版本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话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世界文明新秩序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出场逻辑与时代语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全新交往范式。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仅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回应,更是为破解当代世界文明格局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回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所提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在西方学界的文明史研究中,文明叙事是以话语为载体的意义空间生产,在这一范式中,文明概念既是概念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意识形态特征鲜明的思考“他者”的方式,并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经由理论抽象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哲学,即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这种总体性的新文明观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的前提下,形成了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框架,包括“文明的总体结构观”“文明的延续更新观”“文明的世界互鉴观”“文明的人民立场观”,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难题和挑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线性文明观”“文明优劣论”“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垄断,是一种术语革命与叙事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是科学与自主的产物,以理论呼应了现实,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见解,从出场语境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理论语境、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有机统一。从原则向度来说,习近平为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诸多原则主张,包括平等互尊、互利共贏原则,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原则,因地制宜、择善而从原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从认识维度来说,习近平从观念、目标与实践维度阐述了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诉求,提供了文明“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从时代价值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破除了世界文明交往的内外壁垒,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气度与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