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对中国东部某农业大省95%辖区130个县域675个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五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从微观角度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看到,疫情对农业影响广度达80%,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禽水产养殖业、果蔬业负面影响严重,而对粮食种植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人力匮乏、物流梗阻、生产成本上升和流动资金匮乏,导致疫期恢复农业生产困难。确立防疫常态下优先保障农业生产的思路、明确防疫标准、利用财政支持、就地解决农业劳动力、提供农业担保贷款,是保障农业稳定的路径。反思疫期暴露出的农业短板,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农业保供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农业稳定的长久之计。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1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健全,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新征程上,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以坚持土地“三权分置”为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集体居间服务为桥梁、以农民联合与合作为纽带、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针对不同区域、产品或产业,探索差异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路径和模式,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筑牢坚实保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其发展过程内嵌于农村社会网络中,受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评价复合指标,以农业补贴政策和宗族集中度作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表征,探究两者及其交互效应对主体培育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政策和宗族集中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然而两者间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且它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维度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随着农地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宗族对农业生产统一组织的意愿也在减弱。在此情境下,补贴制度和宗族集中度呈现互补效应,共同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效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参加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的1236名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调研,总结了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剖析了当前培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和提升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已初具规模,群体越发开放化、多元化、专业化,体现出年富力强、融合发展、效率提升等新特点.调研显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面临培育需求与参训目标存在 “岔口”、数字农业赋能发展能力不足、品牌建设限制盈利能力、缺乏辐射带动和资源转化的有效路径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从探索全员覆盖的 “开环教育”、强化搭建服务平台、赋能新业态运营、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四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成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2015 年和 2017 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依据其对村庄社会的嵌入性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两个基本类型。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于农村社会,与小农户有天然的社会文化关联,对小农户的带动行为源于二重动力,即一方面是谋取利润和促进发展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是注重关系维护和文化价值的社会动力,两方面动力的整合使其带动行为兼具经济理性与社会属性。经营态势、政策支持及村庄的文化与利益关系影响两方面动力的强度、结构和稳定性。需对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的动力激发与政策支持,涵养其为农惠农理念,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功能。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伴随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下沉,农产品直播电商成为农业现代化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解决农户参与市场困境的重要手段。在数字资本视域下,通过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产品直播经营的适配逻辑,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活性的发掘与再造生产数字资本,以流量变现的方式实现数字资本的可兑换性,以代销为辅的经营策略弥合直播经营过程中数字资本持续性与农产品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数字资本生成是资本转化的基础,流量变现为农产品经营提供渠道,流量维持成为持续经营的关键。代销转向在实现流量再生产的同时增加了农产品经营风险,其中的品控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数字资本信誉受损,进而危及以数字资本为桥梁资本的数字化生计模式。代销转向旨在为农产品直播经营保持流量,是对平台规模经济的妥协与适配。在农产品直播经营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追求利润者、维持生计者和受剥削的数字劳动者的综合体。在平台增殖逻辑及社会注意力流动属性的双重作用下,经营者尝试由家庭化经营转向团队化运作、由新农人转型为职业主播。但在数字资本流失风险、乡村伦理逻辑以及与农户共生关系等多重因素的约束下,经营者形成了以注重农产品品质及消费者购物体验为主、以代销为辅的经营模式,创造了数字优势者与数字弱势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作互惠的市场空间,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为基础实现了数字道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商业模式,是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动能,特别是对脱贫人口较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的地区,有效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电商经营过程中联农带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电商的机制原因、痛点难点及政策需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贵州省剑河县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访谈。研究表明,一是在参与电商的影响因素中,企业家精神、互联网经验积累、社会关系网络、特色产业基础、网络和物流设施建设、市场需求变化及政府政策扶持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商的重要因素;二是在农产品电商的作用机制上,通过拓展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社会声誉,使农产品电商成为惠及脱贫地区的有效手段;三是农产品电商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如专业技术不足、资金积累薄弱、人才资源稀缺等个性问题,以及质量安全认证费用高、产品销售渠道窄、基础设施条件差、带动小农户难等共性问题,做好产品认证、促进产销衔接、优化营商环境是其迫切需求。为促进电商在农村的发展,应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服务体系;遵循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生产托管。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衔接,这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构建何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衔接尚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基于此,本研究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农业经营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是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的策略选择。在具体构建路径上,除了需要健全国家相关农业政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运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先进人才成长以及破除小农意识的滞后性;更需要秉承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者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共生模式的互利共赢、共生环境的协同发展以及共生界面的整体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目标。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面对“谁来种地”的难题,以“三权分置”改革为制度保障,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的政策创新,该经营体系在巩固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式供给区别于传统的分散式供给模式,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的规模化、服务内容的系统化以及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三个方面。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实现过程中,农业规模经营构成了前提条件,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的竞争是催化因素,地方政府则提供了政策或制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推动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的形成,助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是却对小农户的发展带来了意外的负面后果。鉴于此,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优化;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地经营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由于有较多的转入农地,农地经营权直接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正规信贷数量。产权性质的歧义和权能结构的模糊,使得农地经营权强度对正规信贷数量的影响,关系是复杂的,路径是模糊的。从法律、事实和感知3个维度,理论分析农地经营权的强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正规信贷数量的关系。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分析农地经营权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规信贷数量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尽管尚未完善,但法律维度的农地经营权强度已显示出对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规信贷数量的显著作用;由于配套改革的不完善等问题,农地经营权强度的事实维度和感知维度对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规信贷数量仅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由此认为要强化农地经营权,不仅要进一步推进农地经营权的法律改革,还要强化农地经营权的事实维度即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转入农地的实际权利,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地经营权强度的安全感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订单农业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经营模式,对其核心价值与创新动能进行深入探析意义重大。通过静态混合博弈均衡及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凝练出三个重要结论:(1)订单农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订单农业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缔约双方是农业龙头企业与规模化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则通过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融合发展来参与订单生产;(2)订单农业的创新还表现在将简单的商品交易契约内化为生产流程中系统的生产阶段性服务契约,订单提供者以社会化服务供应为代价,促使订单承接方让渡/共享生产的管理权限;(3)提供农业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订单履约环境的优化。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来保障订单农业的稳健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整合TRA、TTF和TOE框架等技术采纳理论模型,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湖北省58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同时建立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物流条件、资金充裕度以及政策扶持是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是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受效果易察和资金充裕度的影响较大。提出应鼓励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更广泛地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凸显引领作用,着重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深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两类绿色投入品为例,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收入效应,并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绿色生产要素的投入行为影响因素有所差异;(2)不同绿色生产要素投入决策条件下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新型农业经营类型能够显著提高农业收入;(3)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具有正向收入效应;(4)有机肥投入随着农业收入的提升,影响程度有逐渐递减趋势,生物农药投入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呈现“倒U”型特征,不同主体类型和地理区域对不同农业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