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王鸿一、米迪刚、梁漱溟为代表的“村治派”引发的“村治思潮”及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激起了巨大的理论波澜。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三个思想流派:东方文化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左派经济学家。梁漱溟在与这三大派别的论辩中强调重视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同时他着意打破在当时政界与知识界盛行的以欧美现代化为标杆的一元进步发展观,极力消除在社会中弥漫开来的丧失主体意识的“中国落后”观念,始终坚持中国文明的独特特质和独特发展之路。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必须走理性解决之路,要摒弃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路径,坚持政治化的主权国家和道德化的基层自治相统一,走文化复兴下的乡村建设路径,从正面培养公众意识,健全乡村团体组织,以新道德建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中国文化所遭遇的问题,认为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度的文化失调。梁漱溟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从乡村组织再造着手,试图通过“乡农学校”这一乡村组织,再造“新文化、新礼俗”,进而在组织中重建乡村社会制度、调整乡村社会关系、以“理性”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最终达到乡村社会重构之目的。本文期望重新剖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文化失调”“组织再造”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揭示其内在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阐释其乡村建设的主要思想内涵,最后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充分讨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梁漱溟反对新青年从礼乐的制度实践层面批判礼教,立足于个人生活的本体视角,他认为礼乐不过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仁心真情的表现,是生命最对的情和最恰切的理的体现。在现代性视域下,他用艺术和道德来诠释礼乐,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化的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化的道德,能够起到宗教性的作用而没有宗教的弊端。梁漱溟对礼乐的现代“心”学重构,既是接纳西方近代的审美主义思潮并维护中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立场的结果,更是传统的政治—伦理制度实践中的礼乐解体而社会性宗教制度的礼乐重构又遭流产的结果。换言之,礼乐的合理性存在只能被迫栖居于“心”。这颗“心”虽然继承中国古典心性的某些内涵,但核心是知情意三分下的现代“心”理。礼乐的“心”学化重构,在现代性的推动下,必然走向礼乐的道德化和审美化。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梁漱溟、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民主人士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问题值得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