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我国法学方法论研究经过两次热潮后,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依然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我国当前法学界存在的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之争、法学研究机制缺乏循环互促、法学研究着眼点远离实践、法学研究成果缺乏实践价值等困境,应明确法学研究的目的,确立以实际为研究的导向,明确法学研究的政治性,以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学方法论,探索“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法学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2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厘清概念是构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前提。其主要概念包括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厘清主要概念应秉持准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以及程序正义原则,同时将建构主义与实在论相结合、系统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理论推演与实证方法相结合等方法融入概念厘清中。只有明确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学理边界,才能够恰当地构建方法论,充分发挥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规范司法解释的积极作用。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法学方法曾被视为是法学科学性的体现,是通往法学问题唯一正解的途径。在“唯一正解”的幻象破灭之后,法学方法一度祛魅,甚至被视为是可有可无的,沦为政治立场的包装。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之处,法学方法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但也绝非任意。宪法学方法同样如此。中国宪法学的方法论体系构建必须直面“中国宪法”的双重特殊性:即中国的特殊性和宪法的特殊性。宪法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宪法必须为整个法律体系进行价值奠基。中国宪法方法的特殊性则在于,必须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宪法整体变迁的情势,把握现行宪法的变与不变,将中国宪法变迁的内在逻辑作为理解“八二宪法”的前提或者说前结构,即以宪法变迁为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中国宪法的方法体系进行理论、知识和解释的三重建构。只有在整体宪法变迁的视野中,才可以对原旨主义方法有正确的运用,从而在具体宪法解释当中平衡原旨和变迁两个方面。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质论据是通过自身内容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来支撑裁判结论的论据形式,属于辅助性论据,能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论证提供目的要素、价值标准、法律原理与经验法则等多维理由。行政审判中,实质论据具有认定案件事实、引导法律适用与开展司法论证等多重功能。当前行政审判中,非解释运用致使实质论据难以发挥论证功能,与裁判理由的逻辑不契合致使其论证功能不佳,所呈现的实质推理模式则将行政审判导向不确定性。实质论据属于证立论据,只有经由恰当解释,才具有司法运用的可能性。实质论据属于非法律理由,只有遵守法律论证要求,以及通过法学方法论引导,才能增强司法运用的效果。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28
摘要:中国的实证法学研究开展已逾30年,相关的算法、模型和方法论层出不穷,因而造成概念上的重叠和冲突,出于精准表述的目的,应当回归方法本质进行定义。从方法论历史沿革来讲,实证法学的第一次革命包括传统的计量方法和实验方法,该阶段通过小样本的手工挖掘,探索现象与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法学的第二次革命则为机器学习,该阶段的实证法学通过全样本数据,使用机器自动识别并得出预测结果,该阶段在研究命题、研究时效、研究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养料、研究中心、研究语言、研究观念、研究导向九个方面与第一阶段有区别。此外,基于认知科学产生的认知法学,很可能成为实证法学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因其突破前两阶段只研究现象本身的弊病,转而研究产生决策失误的生理性原因,力求在认知层面实现实践经验的发现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