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清华简《两中》残损严重,简长约 45.8 、宽约0.5 厘米,三道编绳,简背有划痕。 经编联复原,原有竹简 88 支,现存 87 支,是清华简中的又一篇长篇竹书。竹书主体部分拟托两中与夏启的对话,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之道,故据以名篇为《两中》。竹书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两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两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指导夏启恪行德祀,治狱行政,四时行事,要避免邦家安定后的种种负面行为, 并言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 本篇的拟托手法、结构内容等都与清华简《参不韦》篇类似,二者可以合观。 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是一篇重要的先秦佚籍。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从清华简《成后》篇可以看出,“度”在西周早期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世文献中,《尚书》的《度训》《命训》和《常训》3篇也有同样的内容,而《尚书》的《洪范》篇“皇建其极”也是相关意识的反映。对比这些文献,可以看出以中道治国的思想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并深刻影响了西周早期的政治生活。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两中》篇现存竹简 87 支,存近 3000 字,经复原可推测原有竹简 88 支, 是清华简中又一部长篇竹书。 本篇围绕“帝”“两中”“夏启”等神祇人物展开,借帝向启授命为“下国王”的契机,通过两中之言,陈述了一套在邦家初定时,用以巩固统治的治理法则。 其在篇幅规模、拟托写法和内容性质上,都与此前公布的《参不韦》十分相似,可将二者视为姊妹篇 [1] 。 本文所论对象既包括上帝、帝之使者、山川溪谷百神,也包括夏代君王等,故统谓之“神祇人物”,《两中》在这方面的记载颇具特色。不难看出《两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楚文化特色, 很可能是楚人自撰或改编的作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清华简《畏天用身》是一篇新见子书,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畏天用身》的主旨侧重于以下三点:“天人并举”“事在人为”以及“知其不可而不为”。本文对简文作了逐句解读,并辨析了一些主要概念。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受李学勤先生《伶州鸠与武王伐殷天象》之文的启发,从“中国传统学术乐律和历法长期不分”的角度,重审清华简《五纪》中的“大音”问题和《五音图》中的“五角星”图式问题,得出一些新认识。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2023年12月,清华大学举行了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0多名学者与会。李先生生前对于《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关爱有加,多次赐稿,为论文选集题词、撰写序言等。“赵文化研究”专栏参加中宣部期刊重点专栏、教育部期刊名栏评比,推选的4篇代表作中,李先生的《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均位列第一,李学勤先生对“赵文化研究”专栏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期4篇文章分别从李先生与清华简、《穆天子传》、郭店简、巴蜀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李学勤先生的相关贡献展开论述,以飨读者。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上所熟知的傅说是一个“王者师”的圣贤,这一形象由孔传本《说命》三篇塑造。结合清华简《傅说之命》以及孔传本《说命》的文本研究,可知孔传本《说命》绝非魏晋时人所能伪造,其成篇年代当在战国初年前后。新出清华简《傅说之命》上、中两篇的成篇年代在春秋初年前后,上篇将傅说塑造成一个人神参半的上帝使臣。《傅说之命》下篇的成篇年代约在西周中晚期,将傅说塑造成一个蜷缩在森严王权下的人臣,这是最接近真实傅说的人物形象。傅说作为“王者师”的圣贤形象是春秋战国之际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为实现自身理想与抱负而塑造的历史范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清华简《尹诰》是一篇整合《书》类文字及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伊尹事语而成的类似 《书》类的文献。它既非《礼记·缁衣》及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更不是所谓真古文《咸有一德》。清华简《尹诰》与古文《咸有一德》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献,它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古文 《咸有一德》系 “伪作”。前人对古文《咸有一德》文本性质的质疑也大都不能成立。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史上流行的古文《尚书》系“伪书”的“定案”值得重新检讨。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清华简《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 41 、宽约 0.6 厘米。 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 《成后》有 9 支简,《昭后》有 7 支简,前者部分简残损,后者各简基本完整。 原无篇题,今各以首两字名篇。 据简文内容,成后为周成王,昭后为周昭王。 两篇简文字体风格相同,文辞简古,内容深奥,多四字韵语。 简文涉及西周早期有关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 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成后》从追思尧、舜、禹等往古先圣哲王到称扬文、武王及周公之功德,进而展现成王遵循文武之道、光大周室的治政理念。 《昭后》记述昭王继位后,效法文武,为民父母,整饬朝政,畏天之威,自警自戒,以夏、殷覆亡为镜鉴,敬勉政事,以行王政。 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 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周幽王并非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幽王之后,有携王。携王在位二十一年,且得到诸侯大臣普遍拥戴,最后为晋文侯所杀(前750);携王死后,晋文侯等拥立平王,但诸侯拒绝承认,天下虽无共主,而西周未亡;平王复居京师三年之久,亦为西周之延续。宜白(即平王)曾两次称王:第一次为申侯、曾侯、许男等拥立(前771),并未得到诸侯大臣拥护,旋即放弃王号;第二次为普文侯、郑武公等拥立(前750),即位后三年,东迁成周,方为东周之始。晋文侯生于穆侯七年,他杀殇叔自立在周携王五年(前766),幽王被杀之次年(前770),他尚未即位,不可能助平王东迁;晋文侯在位二十年而非三十五年;郑桓公死于幽王之乱,其子武公东迁,数年后灭邻、灭虢,始建立新郑,也不可能在前770年助周东迁。《竹书纪年》所谓“周二王并立”,清华简《系年》称“周亡王九年”,体现出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并不符合事实。《竹书纪年》说幽王灭后“二十四年,定鼎洛邑”,清华简《系年》说携王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三年,乃东徒,止于成周”,两者完全吻合。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东迁,西周存续时间为二百八十一年而非二百五十七年;东周起始时间为公元前747年而非前770年,平王即位应推迟二十年,在位时间亦当相应减削二十年(实际在位三十一年而非五十一年),东周肇始之年当后移二十四年。周平王以幽王嫡嗣自居,而将即位时间“通前数之”,以显示其正统地位,于是,携王在位二十一年、“周亡王九年”的史实因此湮没不彰。平王非周室中兴之主,而是继幽王之后导致周室衰微的又一关键人物。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史记》 中有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之说, 古今学者罕有异议, 以至成为定论。 但详细考察 《史记》 此说的史料来源, 发现其本之于 《秦记》, 而后者仅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 秦襄公被封为诸侯。 至于周东徙洛邑事, 虽在周幽王十一年之后, 至于具体在何年, 《秦记》 并未明确。 实际上, 《史记》 中的这一说法基于司马迁个人的推断, 未有可靠资料凭据。 根据清华简 《系年》 等文献可知, 平王东迁绝非一蹴而就, 而是历经一个过程: 平王元年东迁的地点是成周, 即考古所发现的韩旗成周; 再结合 《左传》 《国语》 等文献中的记载可知, 平王三十三年之后又从韩旗成周迁至洛邑, 即考古所发现的涧河王城。 《史记》将这一过程笼统地说成平王元年东迁洛邑, 并不准确。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诗经·邯风·绿衣》卒章“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一句从《毛传》以来,先贤皆训“获”为得,即谓古人之心与诗人相合,据笔者陋见,并无异说。根据《摄命》“亦畏熟朕心”一句“艘”“葱”二字连用认为“艘”亦当是劳苦一类意义,遂读“”为“于”,训为忧劳。我们进一步认为《绿衣》卒章中“获”的用法与此相同,“实获我心”的意义与《诗经》中常见的“实劳我心”相似。《左传》赋此章以劳使者之勤,虽为断章,犹存古义。全诗本无关义理,而是直抒胸臆,皆围绕一“思”字展开,将其赋予“明夫妇之道”等德教意义当是后世儒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