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作为一个富有本土特色的文论概念,“兼”及其承载的中国智慧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可和阐扬。在历代经典阐释与字义训诂中,“兼”内蕴不同向度的阐释空间,并通过术语“兼之”从人物品评进入文学批评。因应文学创作中的“偏”与“至”,“兼”在中古文论中的出场,旨在解决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过犹不及的问题。此后,历代文论家标举兼有者贵的价值观,不但树立诗骚、曹植、陶渊明、庾信、杜甫等典范,而且汲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舍鱼而取熊掌”等元典智慧,铸就“文人谈士,罕或兼工”“兼而有之,然不能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兼之无迹,方为得耳”“兼解俱通,随时适用”“强欲兼之,违才易务”等一系列文论命题,从自觉与自省、目标与境界、标准与限度等维度构建文论体系。“兼”关涉才性兼偏、化境无形、过犹不及等重要论题,这也正是其作为中国文论概念的标识性之所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古文字学是“强基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文字研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集大成之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实证材料和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书中将汉字的发展,尤其是字体、字形、字音作详要注释。以其中古今字、正俗字为例,分析书中对于其界定方式和注释用语,有助于重新认识文字演化的规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用规范汉字标准文件》的起草情况,并对通用规范汉字标准体系的研制方法、背景、研究突破、对语言文字、基础教育等领域的作用和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新的研究方法,揭示上古音系的形成、发展!本文的观点可能不会完全正确,却是突破性的积极探索。文章首先指出: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族群选择了不同的语音。游牧部落,放牧需要大声吆喝,开口大、送气的语音多。渔猎部落,围捕狩猎需要轻言细语,开口小、不送气的语音多。以殷商为代表的东夷系渔猎部落,以西周为代表的西羌系游牧部落,两者的语音体现了这种差别!然后通过发展语言学揭示:人类学习发音首先掌握的是元音,然后掌握的是辅音。辅音中最容易掌握的是鼻音和不送气的辅音,送气的擦塞音、翘舌音最难。这一特征对渔猎部落和游牧部落发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周朝统一天下后,商周语音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语音,周代上古音系基本成型。顺带证明了耒、耜、犁的传承演变,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犁!最后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西羌系语音和东夷系语音对现代方言的不同影响,以及各个方言形成的大致时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Al)面临字母符号体系引发的认知瓶颈:Token的离散性阻碍对物理世界的连续建模。本文提出基于汉字形根系统的中国范式AI理论,通过形义拓扑结构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天然适配性,实现符号-感知-物理的统一认知架构。研究表明:(1)汉字214个形根的视觉语义一体性突破传统Token的无意义性,其空间拓扑结构(如"氵+木=沐")直接编码物理约束;(2)形构熵驱动的推理机制支持跨模态联合预测,为构建"世界模型"提供非西方技术路径。本范式在古籍识别与机器人指令理解任务中验证了其技术优势,为突破AI认知天花板提供文明级解决方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词汇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训话散论》以上古汉语词语、近代汉语词语、陕西方言词语、词书研究、专书研究与训话教学分编,虽名曰散论,实则各编论域相对集中,又贯穿了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在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新词新义考证等方面多有创获,突破了以往单个词语考释和单纯文献词义训话的传统,更关注词汇的发展变化,以及活的方言俗语的佐证;此外,该著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重视训话学的应用,深入挖掘训话学对辞书编纂、典籍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训话学的独创性和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融词汇训话和语法修辞于一炉,并运用穷尽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和语义场的分析方法,考证大量一手材料,体现出训话研究的“细”和“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郭芹纳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40余年,研究领域广泛,尤其在训话学、诗律学等领域卓有建树。2023年8月20日,有幸对郭芹纳先生进行了学术访谈。郭芹纳先生回顾了青年时代向王力、陆宗达、余敏、祝敏彻、许嘉璐、郭锡良等语言学大家问学的经历及受到的影响,并着重围绕《训话学》《诗律》两部著作,介绍了教学和科研并进的经验和思想,特别指出激发学生和读者兴趣的方法、实现“学以致用”目标的手段、收集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从个案研究到规律探索的研究路径,以及研究中需要秉持逻辑思想、历史观点、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等体会和感受。这对当代青年学生和学术研究者都大有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在李学勤先生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巴蜀文化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他很早便介入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对三星堆青铜器与商文化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三星堆牙璋的来源等问题有持续探索。他注意结合考古发现,发掘古史传说中的合理因素。对于两周时期巴蜀地区的青铜器与符号,李先生也有深入的思考。在研究方法上,李先生主张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实物等材料并重,综合多种学科手段加以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李先生主要围绕巴蜀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互动交流展开,注重阐释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本文从表意AI(Logographic AI, LAI)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汉字简化方案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回顾新中国简化字方案、民国时期的文字简化运动以及海外华人圈使用繁体字的现状,本文提出逐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必要性。基于“形构熵”(Morpho-Structural Entropy)和“汉字熵场”(Hanzi Entropy Field, HEF)等创新概念,本文论证了恢复繁体字对增强AI汉字认知能力、促进文化传承以及提升跨文化语义理解的重要意义。本文还探讨了表意AI理论在日语、韩语中保留繁体汉字的背景下构建AI新框架的意义,呼吁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平衡简化字与繁体字的使用,为表意AI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形根(对应Token)支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知道”是典型的叙实动词,但 夏 邑 方 言 “知 道 +S”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可 表 达 反 事 实 义,其中句法语义条件是句子主语与 S的主语同 指,并 且 多 为 第 一 人 称,S 的 谓 语 动 词 为 自 主 动 词,句 尾有语气词“了”;语境条件是 S中有表示过去 时 间 的 词 语 或 者 上 下 文 中 有 表 达 反 预 期 的 语 句 或 者 S为肯定式,且 S中有表重复意义 的 副 词“再”。“知 道 +S”反 事 实 句 是 条 件 句“知 道 +S1,S”的 省 缩和整合,用“知道”义动词表达反事实在其他汉语方言或者语言中也 有 分 布,说 明“‘知 道’义 动 词 >反事实表达”的语义演变路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知道+S”反事实句意在表达 言 者 的 懊 悔 之 情,并通过反思归因,达到减轻责任的目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段玉裁对《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说文解字注》中。段 氏 在 给 许 慎《说 文 解 字》作 注的过程中,大量征引《论语》中的材料,主要目的是阐释、证明《说文》,其中也包含着段玉裁对《论语》的诸多研究。《论语》流传千载,错讹颇多,段氏明确指出了传世本《论语》的多处错讹。段玉裁精通因声求义之学理,精审考辨出《论语》中诸多用字之本字,使得一 些 千 百 年 来 的 疑 难 问 题 涣 然 冰 释。《论语》虽为当时之口语,然而距离久远,后人对其中的某些词语 难 有 确 诂,段 氏 从 词 义 引 申 以 及 语境等不同角度加以训释,有的已成定论。段玉裁学殖深厚,对《论 语》的 见 解 绝 大 部 分 可 信,然 而 有些观点亦值得商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根据关于汉语历史音韵的新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的相关输入和转换方法研发而成的汉字拼音,除部分为外来科技概念而新造的汉字及音译外来词采用其语源形式作为编码外,固有汉字均根据其古今语音要素编码且包含声调信息。汉字拼音包含了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所失去或合并但历史上存在的声母、介音和韵母成分,因而其拼式更为丰富,总数超七千个且可进一步扩展。基于汉语音韵的历史与发展脉络,汉字拼音的声、介、韵、调可根据一定的规律与汉语拼音相对应,因而既可以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也可以按照拼式在发音中体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的语音差异。汉字拼音可以作为输入和转换码(即字音码,或字拼码)用于中文的输入和转换,转换所得汉字拼音文本可用于中文国际教育和传播。汉字拼音与汉字和汉语拼音的高度对应性及其可发音性使其可以助力汉字和汉语拼音,大大方便国际学习者学习和使用中文/华文。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遣册中将悬挂钟磬的架子“虡”记作“柜”,根据这一已知的汉代用字习惯可知,《肩水金关汉简》中的“鼓柜”应即“鼓虡”,指军用建鼓的鼓座。《居延新简》中的“直上干柱柜”应指防止烽杆倾倒的底座,底座主体由木柱制成,故名“柱柜(虡)”。《居延新简》中的转射之“柜”也应当读作“虡”,指转射外围的木框架。《悬泉汉简》中的“弩柜”即“弩虡”,指兵库中置放弓弩的兰架。汉简中用“柜”为“虡”,与战国楚简用字习惯相承袭。当今简化字“柜”与出土文献中的“柜”古音差别较大,二者属于异时同形字关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汉字的发展,由于语义引申或者文字假借等原因,汉字的一字多职现象也不断增加,使得许多字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又”“右”“有”三字在西周时期便产生了产生混用,而到东汉时期三字记录职能基本明确。本文结合出土文献考察分析“又”“右”“有”三字的相应记录职能,描述和总结三者的字际关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汉字拼音,即针对汉字,特别是具有词或词素功能的汉字的拼音,用于汉字文本的输入和转换则称为字音输转码,简称字音码或字拼码,系根据关于汉语历史音韵的新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的的相关方法研发而成,除部分为外来科技概念而新造的汉字和用汉字音译的外来词采用其语源形式作为拼式(编码)的基础外,固有汉字均根据其古今语音要素拟定拼式(编码)且包含声调信息,拼式(编码)总数超过七千个且可进一步扩展,绝大部分可与汉语拼音相对应,但在拼式(编码)中包含了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所遗失或合并的历史语音要素,因而既可以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也可以按照拼式(编码)在发音中体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的语音差异。汉字拼音(字音码)既可以用于汉字文本的输入,也可以用于将汉字文本转换成字拼(字音码)文本,或者将字拼(字音码)文本转换成汉字文本。转换所得汉字拼音(字音码)文本可用于汉字和汉语拼音不方便的场景,包括中文国际传播,人工智能及中文科技文献等领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延续时间最长且未曾中断的文明。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后来又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其他文明而成就今天的中华文明。中国的称呼有很多,如华夏、中华、诸华、诸夏、中夏、中土、中原、神州、中州、九州、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其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到底蕴藏着什么魅力,让几千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宅兹中国”,并以“中国人”自诩呢?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是今人使用简体中文的源头。本文立足甲骨文“中”的文线结构,试图追本溯源,寻根觅珠,发掘其道简理正、放之自然皆准的高效动态平衡本真源意,将泽被古今的先人信仰图腾与智慧结晶合浦还珠,以事天人合一的中庸盛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汉语兼具“文”与“言”的双重属性,与以“言”为主的印欧语相区别。语法与逻辑的同根同源使印欧语在理论表述中陷入了概念与经验的争执,而汉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质使汉语表述本身即构成一种方法。作为“道”之文的载体,中国早期记录及其文法结构提供了关键信息,甲骨卜辞的体例制式为“易”类文献的结构提供了可追溯的原型,也为探索“论出于易”对汉语诗学功能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干支配伍的宇宙纪日为“以时系事”的话语表述提供了超线性时空结构;“正反对贞”以对言的形式表现语义的动态平衡与赋形必变的道理;“主题+阐释”的体例结构以逐层累积的文本层次为断言的疑难提供了积极的方案。汉语文法能够在表述判断的同时保持对“变”的关切,这为建构既能规范描述艺术经验又能直面人类自身处境的理论话语提供了时代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安南译语》是16世纪左右的汉语—越南语双语辞书,关于其音系性质,多只与《中原音韵》等近代韵书比较,因而简单归之为北京官话。本文从该书寒桓山删韵对音汉字出发,从音类分合角度看,发现其寒韵字舌齿音与山刪韵字一类,喉牙音则与桓韵字一类,即寒韵依声母锐钝分韵。对照明代韵书韵图方面的材料以及现代方言方面的反映,可以认为这种音变现象与南音关系密切。结合其他多方面的音韵特征,本文进一步认为,《安译》音系主体仍是明代官话,但是带有南方音色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2
摘要:古语云:道法自然"。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甲骨文是自然孕育的祖先为表达自己理解的自然世界(含人类社会)而创造的抽象线条,其文线结构必象自然之表形;同时,自然表形之存在,必有其自然之道理;自然而然,甲骨文线结构其表必象自然之道形,其里必冥然契合于自然之道理:由形尚象,载道入理,文以明之。自然之形象和道理以文明之,即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明自然。道者,文之根本。阐释甲骨文只能建立在正确理解自然世界规律的基础上,知其道、循其理才能从根本上识其文:既知其然也知其源。唯此,释读的甲骨文源意必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本真反映,对物性和人性的深刻揭示,也定会对社会发展起文化引领作用。如是,传承先人的集体智慧,迭代提升融合自然的文明程度可期。 本文试图拂尘觅真,粗浅阐释“壴(zhù)、礼、乐、幸”等甲骨文线结构蕴含的源意,唤醒中华民族沉睡记忆,感受福泽古今的甲骨文形之表象、意之传神、理之自然,了解道简理正的“壴礼致乐”文化内涵,感悟先人契合自然平衡之道、符合人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我们走上“幸”福大道。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意象图式是人类构建和识解隐喻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 BCC 语料库,以有标记的典型被字句为研究对象,以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为基础,从隐喻、意象图式、被字句三者间的关系,及被字句中的容器图式、空间图式和连接图式三个方面对被字句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