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河北法学》
摘要:囿于立法的模糊规定,既有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被封存犯罪记录的诉讼效力问题,争议持续不断,集中体现在累犯认定的争议、毒品再犯的“类案不类判”、“减半入罪”的认定分歧、径行逮捕的适用盲区以及刑事和解的条件存疑等方面。其深层次根源则在于,我国长期对犯罪记录封存和前科消灭混淆理解和运用,犯罪记录封存效力和再犯可能性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未能理顺,以及犯罪记录封存后解封程序不够完善等。为应对上述实践乱象和理论争议,应当统一实体法和程序法当中关于“犯罪记录”的一致表达,厘清封存效力与再犯可能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犯罪记录封存的解封与诉讼效力的恢复,对两种犯罪记录封存诉讼效力中是否成立一般累犯、特别累犯、毒品再犯,以及是否可以“减半入罪”、是否适用径行逮捕和刑事和解等问题进行区别讨论。借助“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所带来的研究热潮,对既有制度遗留的诉讼效力问题,也应一并讨论和解决。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我国犯罪结构呈现出轻罪案件占比与轻刑适用率双上升,刑法的积极预防理念以及轻罪犯罪圈的扩张,标志着我国轻罪时代不再遥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解决轻微犯罪附随后果异化的问题提供指引。本文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前科消灭制度比较为切入,探讨了前科消灭制度为何难以构建,以及轻微犯罪的治理为什么选择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同时比较考察域外主要国家相关制度,从范围界定、条件限定及程序设计提出构建我国轻微犯罪封存消灭制度的若干构想。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构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因应轻微犯罪治理时代需求,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旨在通过阻却犯罪记录的获得,进而阻却其被“使用”后可能引发的来自规范层面和非规范层面的双重不利后果。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虽为我国构建这一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与本土经验,但其本质上属于不彻底的封存模式。鉴于犯罪记录兼具公共与个人的双重信息属性,我国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构建的基本模式应采取“从相对封存到彻底封存”的二阶段模式。对于相对封存模式,主要基于罪犯对其犯罪记录享有的个人信息权益,通过限制犯罪记录的查询权限与公开途径,旨在“淡化前科”,并弱化犯罪记录的非规范性评价,从而降低罪犯复归社会的阻力。对于彻底封存模式,旨在帮助轻微犯罪者彻底地恢复其正常的法律地位,同时阻断犯罪记录的非规范性评价,以此助益其实现完全的再社会化。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摘要: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顺应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与犯罪人社会化的政策导向,却面临着非犯罪人主体与犯罪人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张力、前科评价的秩序失范、犯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失位共同引发的系统性制度困境。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性塑造:从微观上剖析制度概念微末入手,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与实质刑法观树立制度正当性根据,以康德哲学定言法则发展制度道德性根基。宏观上,审察域外制度的利弊与本土理论方案的得失,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进而完善现有制度。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的展开,基于轻罪犯罪记录封存蕴涵的最内层以保护非犯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内核实质,中层以犯罪记录信息化建设为导向的制度外观,外层以犯罪人信息保护为底色的权利救济的三层结构为制度框架,进而在制度上描画微观规则,依次建立起兼顾不同主体,体现秩序与权利均衡的多元主体启动机制;人的分类、罪的分层的封存机制;契合比例原则的有限查询机制;健全、理性的解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