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本章需要着力讲清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明晰这些新理念新论断的原创性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政治准则。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体体现在思想引领、制度创新和战略推动三个层面。总结新时代以来的实践经验,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与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否定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目的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应当在超越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文明话语的争论,既具有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的发展观功能,又具有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和共同发展的境界论功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和非传统性安全危机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生态反思向度”的时代要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通过探讨这些方面,旨在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类共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明形态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也是认识中国乡村价值与地位的重要理论。近代以来,中国在追赶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需要不断破解的“现代化悖论”难题。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乡村破解了“现代化悖论”难题。21世纪以来的快速城市化,使中国乡村再度陷入“现代化悖论”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再度破解了中国乡村“现代化悖论”困境。生态文明导航的乡村振兴大逻辑是: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导航标,乡村文化复兴与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之魂,基于“两山”理论的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健康低碳的乡村生活方式是乡村最大优势与魅力,实现全生态化、零污染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只有大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才能真正破解“现代化悖论”难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核心内涵方面,强调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世界共赢观,有利于走出中心主义思维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建设指向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也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超越城镇化的单一思维,实现美丽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路径上,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制度体系,有利于走出唯生产力的误区,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需深刻理解、把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激励约束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2012年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深入贯彻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美丽文借助文献、案例和网络调查,认为档案部门具备赋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3。国内外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和能力,并从自身建设完善与会议主题与内容皆推动笔者关注档案部门在生态文明生态档案对外开发两方面总结档案部门赋能生态文建设中的可为空间。明建设的角色定位,以此为基础从对内建设和对外赋能两方面提出赋能实现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25
摘要:生态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国外、我国古代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研究与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培育学生生态伦理精神,实现新时代赋予生物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2016年,福建、江西和贵州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将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后各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成效较为显著。(2)以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政策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邓小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实施策略,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制度化和法治化、坚持科技创新。邓小平关于环境保护的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人民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造成的非可逆侵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破除“疆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要素良性互动及保护和发展经验互鉴。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在GIAHS 领域开展农业文明互鉴,基于遗产系统要素差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实践逻辑、外部全球性风险与遗产系统内部危机所构成的现实逻辑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这一行为产生的背后动因。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GIAHS农业文明互鉴,需秉持文化融合理念,提升跨区域合作机制水平,重视传承东方农耕智慧,并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解释传统农业的“自然解决方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始终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靠人民,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引领群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汇聚美丽中国建设的人民力量。坚持造福人民,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共享生态之美、生命之美与生活之美。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摘要:数智时代的到来虽然以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拓宽了休闲广延,却因数字理性无序膨胀与资本逻辑加速运作的双向交织而使得休闲呈现出反生态的异化图式:休闲的主体,人同自然的纽带被切断;休闲的中间环节,自觉审美不断衰退以及休闲的本真价值,生态价值沦为附属的反生态异化图景,人从而走向自身与自然的反面。为了规正异化的休闲,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绿色休闲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描摹理想的生态休闲图景、从而探讨构建原则以铺设实践路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异化的休闲指明出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休闲生活的向往。
分类: 生态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标,关系人民福社、民族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乡村生态治理事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事关广大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展乡村生态治理的加速器,乡村生态治理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放大器,两者互为耦合器。当前中国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生态文化主观层面阻隔、生态治理法规体系薄弱、生态特色产业发展迟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位移、乡村生态建设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应从纵深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寻和构筑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的突破路径。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改善态势,污染环境犯罪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然而,当下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立案启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侦查力量的建设、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性难题制约着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侦查。有鉴于此,应积极拓展案件线索来源,加强环境领域的行刑衔接,强化专业侦查力量建设,补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力量,推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以提升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侦查能力。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重新审视主客关系的结果,这样的思考范式正是建立在间性智慧之上。多元交互的主体间性摆脱了传统的交往范式,赋予人以主观能动性,在共在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和对话,使人与自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使主体间性面向世界、改造世界,主体间性在被遮蔽的传统哲学中显现,走向以实践为特质的生活世界。间性智慧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之道,彰显出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的中国决心,是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经过理性思考而作出的回应和解答。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而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则是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带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共同奔赴绿色发展和和谐富裕。其中,水电、光伏在青藏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因而成为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并且水光互补又提高了绿色电力的供应稳定性。透过青海共和县的“水光牧一体化”建设,探索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的政策路径,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高地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空气质量不仅关乎居民的健康状况,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理论 分析框架,阐述空气质量影响劳动供给的内在机理;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空气质量对中老年人 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将显著降低中老年人劳动参与概率和劳 动供给时间,且负面效应因工作性质、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差异产生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生态文 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空气污染的劳动供给负面效应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 机制 检验发现,空气污染将通过加速个体的健康资本折旧进一步影响其劳动供给决策和时间。 据此,提出加 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优化中老年劳动者就业环境,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 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等提高空气质量和劳动供给的对策建议。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历史上,黄河水患治理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新时代黄河治理实践,科学诠释了河流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生动践行了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根本理念;把尊重河流运行规律、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确立为基本价值原则,展现了人与河流关系中人文关怀的新拓展,书写了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体系的新篇章。 黄河治理实践,综合协调了人类利益与河流福祉的关系,统筹推进了系统治理与综合治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公民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构建“中国学派”的河流伦理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