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地域文化影响吗?基于方言的经验检验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近几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如何提高生育意愿成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欲寻低生育意愿的根源应深入到文化层面,中国多样的地域文化为研究“文化与生育”提供了理想场景。研究利用方言测度地域文化,发现地域文化与个体生育意愿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地域文化通过社会观念、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三个机制影响生育意愿,且不同方言区的地域文化影响各异,方言“强势”、人口流入多、宗族文化强的地区,地域文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此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新视角。解读影响中国生育意愿的非制度因素,为完善生育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国际学界研究生育领域的文化效应提供了来自非移民国家的新的经验证据。

  • 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发现,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存在两种方向: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削弱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 包括家庭传承型和经济效用型生育动机) 抑制生育意愿;二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强个体导向型生育动机(主要是情感喜悦型生育动机)提高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生育意愿的过程中起到的抑制作用更大,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1.251%。此外,互联网使用对生育动机的影响存在着世代、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异质性,不同上网行为对生育动机的影响也存在差别。考察生育动机的中介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网络时代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提供新思路。

  • 流动的代际效应:外出务工对子女成年后生育的影响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大规模人口流动产生的留守、随迁儿童,步入成年后会有着怎样的行为和态度?基于第四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2023)数据,分析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成年后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显著提升了子女成年后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户籍地降水越多、地形起伏度越小,父母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大,其子女成年后生育增加的概率更大。父母外出务工对经济水平较高和生育率较低地区、婚姻高匹配和养育花费较低的成年子女生育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能够通过子女家庭收入增加与职业地位上升两条路径,对子女成年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发挥作用。研究从外出务工的代际角度,为新时期缓解我国少子化进程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 流动育龄女性的生育时间成本感知与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流动育龄女性对生育成本的感知与母职惩罚的认知,会对其生育观念产生影响。立足对于育龄流动女性在妊娠期和分娩后可能面临的工作时间减少风险的理解,将流动女性的生育机会成本操作化为产前时间成本与产后时间成本。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参考单递减生命表方法与总和工作年限方法分别计算生育年龄段流动女性的产前时间成本与产后时间成本,并采用系列计量模型和因果修正及稳健性检验方法,探索出流动女性人口的生育时间成本与其生育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计量结果发现,预期生育时间的成本上升对流动女性的一孩及二孩生育意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这种抑制作用在二孩生育意愿上更为明显。

  • 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持续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各项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利用泊松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量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显著提升了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并进一步显著促进该群体的生育行为,即生育意愿作为中介变量促进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对生育行为的影响;(3)通过分性别、户口和出生队列的分组回归发现,家庭因素对不同组别的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家庭规模对女性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户口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生育代际传递对生育行为的促进作用随出生队列增加而增强。基于此,从积极发挥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的正向效应,努力提升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加强性别平等引导与宣传教育,缩小城乡家庭发展差距等方面提出促进生育率回升的若干建议。

  • 生育保险对女性再的影响 ——基于2018年CLDS数据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 房价水平与:来自家庭杠杆率非对称效应的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房价下降使得许多高杠杆率家庭的债务风险凸显,其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易被忽视的问题。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房价水平的家庭杠杆率非对称效应视角研究其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房价对居民生育意愿的财富效应不存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净效应为负,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家庭杠杆率是房价水平影响居民生育意愿的重要作用机制,且存在高房价“债务弹性”与低房价“债务黏性”的非对称效应。房价水平对居民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在低收入、住房条件差等弱势群体中表现得更显著,成本压力效应更明显。

  • 主观福利对的影响———基于CGSS 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已经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状态,国民生育意愿低迷,新生人口规模缩减。基于2012~2021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简称“民生三感”)为参照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主观福利水平,从意愿生育倾向和理想生育子女数两方面衡量生育意愿,探究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民生三感”看,幸福感侧重影响理想生育子女数,安全感主要作用于意愿生育倾向,而获得感对两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最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主观福利对意愿生育倾向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对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正向影响却在逐渐增强。

  • 家庭抚育模式:农村青年妇女低的分析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远低于预期,这需从农民家庭抚育模式视角解释。在一些高度城镇化的农村,抚育模式从夫妻粗放式养育转变为婆媳精细化培优。农民家庭抚育主体从夫妻变为婆媳,抚育成本变高,方式更精细。在新型抚育模式下,个体压力和代际支持压力机制共同抑制了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个体压力机制表现为生育将带来核心家庭再生产压力大、女性职业发展困境、社会交往受阻与生理劳累,导致年轻媳妇不想生;代际支持压力机制表现为婆婆因抚育义务刚性化风险、自养财富积累受阻、老年夫妻感情生活牺牲以及家庭抚育地位边缘化而不愿带。这说明农民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有自己的行动逻辑,积极的生育政策应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系统完善生育、抚育、教育、养老等公共政策。

  • 家庭分工、代际影响与青年知识分子的——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生育政策放开后,家庭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生育意愿产生了影响。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育龄知识分子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代内关系看,夫妻在孩子照料和家庭劳动承担这两方面的责任分工同知识分子的二孩生育意愿并无直接相关。但性别作为一个中间因素,暗含着妻子将付出更多,有可能影响生育意愿。从代际关系看,父辈所提供的隔代育儿帮助显著影响知识分子的二孩生育意愿。知识分子的生育意愿大多同双方父母的生育期望保持一致,而来自男方或女方父母的影响略有不同。只有促进家庭分工均等化,完善生育子女的配套设施,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生育意愿,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 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此,本研究从文化友好、权利友好和福利友好三个方面总结提炼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定义和内涵特征,并从现金支持、时间支持和系统支持三个维度考察了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国际经验。最后,基于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面临的由家庭经济压力、女性就业歧视和“教育焦虑”传导的低生育意愿,从营造“家庭友好”和“性别平等”的人文舆论环境、构建“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养育的制度框架、打造“政府—市场—社区”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政策路径。

  • 基本养老保险对青年劳动力的影响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3-12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 依 据 中 国 劳 动 力 动 态 调 查 (CLDS)数 据 ,运 用 个 体 固 定 效 应 模 型 ,考 量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对 我 国 已 婚青 年 劳 动 力 生 育 意 愿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显 著 促 进 了 已 婚 青 年 劳 动 力 的 生 育 意 愿;这 一 影 响 存在 异 质 性,对 36-45岁 、男 性 、农 村 、家 庭 收 入 较 低 的 青 年 劳 动 力 生 育 意 愿 的 促 进 作 用 更 为 明 显 ;机 制 分 析 表明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对 生 育 意 愿 的 替 代 效 应 不 明 显,而 是 通 过 提 高 生 活 幸 福 感 和 当 期 消 费 支 出 从 而 提 升 已 婚 青年 劳 动 力 的 生 育 意 愿 ,表 现 为 显 著 的 收 入 效 应。鉴 于 此 ,需 要 注 重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和 其 他 社 会 福 利 政 策 的配 套 和 协 调 ,从 而 有 效 释 放 生 育 需 求 ,促 进 我 国 育 龄 劳 动 力 生 育 意 愿 的 提 高。

  • 全面两孩政策后性别角色态度对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人口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呈下降态势。基于此,文章使用CGSS2017年、2018年与2021年数据,考察了2016年中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性别角色态度对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情况。除了基准回归外,还考察了夫妻相对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及在不同人群中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影响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显著抑制了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意愿,且对三孩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二孩生育意愿。边际效应分析显示,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会增加不愿意生育小孩与只愿意生育1个小孩的概率,降低愿意生育2个及以上小孩的概率。夫妻相对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具体而言,“男强女弱”的家庭收入模式强化了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对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此外,男性、农村居民、“90后”的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家庭经济水平提高以及社会阶层认同变高,性别角色态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大小分别呈倒U型、倒U型与U型变化。最后,针对现阶段性别角色态度趋向平等会显著抑制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这一矛盾的客观现实,提出了提高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政策建议。

  • 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对的影响——经济账还是情感账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代际支持是现阶段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国家鼓励生育背景下,通过构建“能力-环境-意愿”框架,探讨民族地区脱贫家庭代际支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其中经济账起主要作用,情感账以经济账的作用为前提;第二,在经济账中,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主要通过能力驱动机制影响生育意愿,即通过降低抚育成本、增加核心家庭收入和节约教育成本来提升生育意愿;第三,在情感账中,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通过环境驱动机制影响生育意愿,即通过强化家庭导向为主的生育动机和塑造积极的生育态度来提升生育意愿。上述发现为代际支持提升生育意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 供需均衡视角下江苏省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为0~3岁婴幼儿提供普惠优质的托育服务是我国生育配套支持的重要内容。基于江苏婴幼儿家长托育服务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婴幼儿家庭托育服务需求较高,但实际利用率较低;家庭在选择托育机构时最关注地理位置,对公办托育机构需求大;当前托育服务费用函需优化;托育服务供需相互影响,供给难以满足需求。此外,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托育服务使用情况对托育需求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女性、家中长辈和有再生育意愿者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更高。建议应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多方协作,合理布局托育机构,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同时,发展“托幼融合”“保教结合”的普惠托育服务模式,提高托育服务利用率。

  • 生 育 支 持 政 策 对 育 龄 群 体 的 影 响 ——— 基 于 2021 年 成 都 市 专 项 调 查 的 实 证 分 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在少子化背景下,为深入探究生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以生育行为为分界,将生育支持政策细分为孕育支持政策和养育支持政策,并基于2021年成都市“人口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效果评价”专项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孕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养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则未得到实证支持;进一步探究生育成本观和生育偏好观在孕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影响中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可将育龄群体分为“敢生不愿生”型、“不敢生不愿生”型、“敢生愿生”型和“愿生不敢生”型4类,适用于不同类型育龄群体的政策指向不同。因此,构建长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科学识别目标群体,精准施策,以提高政策效能,有效提升生育水平。

  • 民生风险感知对婚育意愿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在民生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社会情境下,适龄人群的婚育意愿持续走低。在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基于CFPS2018数据,实证考察公众的民生风险感知对其初婚意愿和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民生风险感知推迟了未婚群体的预期初婚年龄,即民生风险感知对预期初婚年龄会产生“推迟效应”,乐群性在其中发挥了遮掩效应。第二,民生风险感知对适育个体的生育意愿产生了“抑制效应”,育儿抚养费负担感知是显著的中介路径。第三,民生风险感知对婚育期望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男性表现为预期初婚年龄推迟,女性表现为生育意愿降低。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转变,未来适龄人群的婚育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应从化解社会民生问题的角度出发,加快实施更加积极的婚育支持措施,以保障和发展民生来应对不断降低的婚育意愿问题。

  • 复刻与迭代:第一代大学生同胞教育辐射现象探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0-06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第一代大学生身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中,但既有研究鲜少对个体 间长期的深层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并未对“多子女家庭”给予充分关注,难以回应 新时代的生育政策。 本研究以 16 个来自“985”或“211”高校的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为研究 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从个人时间纵向视角考察同胞教育辐射呈现出的显性支持与隐 性规程两种作用路径。 研究发现,兄姐通过情感与物质扶持、关键信息传递等显性支持 向弟妹提供了一种弥补性资源;兄姐所示范的参照轨迹与目标边界成为一种隐性规程, 分别提升了弟妹对“如何考上好大学”的结果期待及“我能考上好大学”的功效期待。 在 应试惯习的培养与养育经验的迭代之外,不同家庭养育造就了共生或竞逐的同胞关系, 导致同胞教育辐射现象分化。 本土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资源稀释假设。

  • 中国台湾地区0~2岁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性及其对育龄女性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台湾地区生育意愿长期低迷,对可负担的托育服务的需求普遍而迫切,但有关服务可负担性的测量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的讨论尚不充分。基于中国台湾地区“妇女婚育与就业调查”(WMFES)数据,构建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性指标,分析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及个体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能力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台湾地区育龄女性中仅15.36%有(继续)生育意愿,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达成比例约为两成;可负担政策目标设为15%时,达成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对女性继续生育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女性与配偶个人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能力每提升1个单位,女性拥有继续生育意愿的概率分别提高51.02%和15.23%。上述实证结果和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为祖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托育服务定价制度和落实定价监督与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 家庭观念、收入、育儿照料与青年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当前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负增长态势延续,生育意愿的研究愈发重要。基于接合行动理论框架,本研究同时使用以个体、省份分层的双层混合效应模型和模糊集QCA分析方法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中关于生育意愿模块的调查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回归模型的分析中,还是QCA分析中,收入因素始终是影响生育意愿最重要的因素,且收入越高,生育意愿则越高;在家庭观念层面,家族传统主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生育意愿,子女中心主义在回归模型中并不显著,但在QCA分析中,偏向子女中心主义的青年可能会由于在收入、育儿照料上的多重考量,最终做出一个为子女更有利的生育决定;另外,祖辈帮助照料与周边托育服务的优质供给都能够显著提升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总之,本研究为何以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让青年敢生愿生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与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