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下工业企业碳预算体系构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碳交易背景下,处于节能降碳关键领域的工业企业需对经营管理活动做出调整。针对碳交易对工业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结合其在实务中可能涉及的碳行为和碳业务,构建覆盖碳预算的目标确定、流程设计、表单编制、责任分解、调整事项处理、偏差考核六个部分的碳预算体系,并认为碳预算推行具有丰富全面预算内容和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等的意义,建议从提高燃料与设备精细化管理程度和注重不同碳管理手段的交互应用等方面推行碳预算,为工业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做好碳排放规划和控制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 碳排放交易的监管赋能:问题与方案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双碳”目标下,碳排放交易不能过度强调市场投机和金融衍生,气候变化应对的社会效益目标当为底线遵循,配额流转的商事活动须在政府调控下运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要“强市场、弱政府”,碳排放交易的主体、标的和场所设施均被行政管控或指定,市场机制固然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更需“强政府”赋能以提高市场规制效果。碳排放交易配额虽有财产权益,但非财产权利,要避免“碳排放权”之误用。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排斥金融化的效率促进和市场活跃,但应防止高度金融化可能引致的风险衍生和目的异化。作为特殊的政策性市场,碳排放交易须明晰监管的管理、参与和执行的核心定位,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规制内容,即事前的配额管控、事中的价格干预和事后的行为惩处。目前碳排放规制中,监管之介入在科学性、强制性、灵活性方面尚显不足,有待系统地赋能保障。一应推进《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落地,将碳排放交易纳入更高位阶的应对气侯变化法的规制范围,增强制度的稳定性和约束力;二应明晰碳市场横向主管部门和纵向央地机构间的监管边界,尤其要厘清发改委、生态环境部门和金融监管当局的主管范围;三应注意经济激励型碳排放规制工具的协同补位,逐步构筑碳税和碳排放交易兼容的规制模式。

  • “双碳”目标下的乡村生态建设: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路径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在梳理乡村生态建设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当前乡村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能源结构不优、农业生产不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和减排增汇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因此,应该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乡村生态建设实现路径。

  • 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表明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主体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逐渐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以此为背景,收集2008—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面板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从平行趋势、安慰剂等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效率。针对研究结论,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政府需要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行业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上的绿色经济效应。

  • 市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让碳交易市场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推动技术升级,对于中国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部分给出了碳交易市场中各主体产生激励作用的前提条件及作用机制,为构建合理的实证模型提供科学支持。理论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实现了交易双方利益的共同改进,体现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结合以手工方式得到的碳交易企业的微观数据,将重点排污单位企业作为对照组,评估碳交易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加研发资金和科技人员投入来发挥创新效应,并且碳市场流动性越强,这种激励效果越明显。本文解释并验证了碳交易市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激励效应,可以为加速推进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设步伐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支撑。

  • 异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解构与提升策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当前,环境制度、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体系是低碳发展的三大主要模式,不同模式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异质性冲击,呈现出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规模结构及区域分化特征。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低碳发展模式在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然而,这一协同趋势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传统高能耗行业就业岗位缩减、新兴绿色产业就业机会增加,这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低碳发展催生了灵活用工、低碳创业等新型就业模式,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因此,为助推低碳发展模式下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发挥异化低碳发展模式协同作用,以稳定就业、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认知和技能结构。

  • 基于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基于欧洲市场经验证据的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金融强国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基石,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将成为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柱。在建设金融强国与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能源革命的机遇,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基于国际货币形成路径,本文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对货币国际化的传导路径并利用TVP-VAR模型和欧盟碳交易市场2005一202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欧盟碳交易市场建立初期,欧盟碳交易价格上升降低了欧盟经济实力和欧元国际化程度;但自2009年以来,欧盟碳交易价格上升提升了欧盟经济实力和欧元国际化程度;单纯依靠碳交易份额的扩张难以持续提升货币国际地位。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计价结算路径和企业成本路径,并建议通过“周边化一区域化一国际化”三步走战略,借力碳交易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货币国际化之路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相较于国外碳排放权市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交易制度和监管体系等各方面尚待完善。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经常会给投资者、企业、监管带来困扰,这也是当今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GARCH-MIDAS模型将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分解为长期和短期分量,并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指数作为潜在的影响因子,对设立时间最早且有效交易日较多的深圳碳交易市场进行研究。本文采用GJR-GARCH-MIDAS模型进行比对以将杠杆效应纳入考虑。研究表明,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加剧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且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而杠杆效应在样本中并不显著。因此,政府应通过出台详细政策指引和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来最大化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价格波动。

  • 中国市场间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明晰中国各碳市场间的动态溢出关联是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TVP-VAR关联方法构建时变溢出指数与溢出效应倾向性指数,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立后中国各碳市场间溢出关联结构、各碳市场的价格主导性以及溢出倾向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北京碳市场与重庆碳市场为主要溢出市场,具有较强的碳配额定价权,但重庆碳市场的溢出能力不具备持续性;广东碳市场与天津碳市场为外部溢出的主要接收者,存在价格追随特征;随着各市场定价独立性的逐步增强,市场间溢出水平呈逐步收敛趋同趋势。第二,中国各碳市场间的溢出效应具有较强政策导向性,宏观调控政策可有效提升碳市场定价独立性与对外溢出能力,而市场交易活跃度的提升,即碳价收益率波动性的增加可于短期内放大碳市场溢出能力。第三,中国各碳市场间溢出具有惯性,部分碳市场间存在稳定的优先溢出关联。第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落地是水到渠成的,并且政策驱动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溢出水平与溢出地位逐步提升,其定价权亦呈逐步增强趋势。

  • 我国市场的弱式有效性检验及趋势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章基于各碳交易市场日均交易价格数据,采用RS分析法和ADF检验法对中国八个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碳市场进行研究,以检验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水平,并追踪有效性特征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各试点碳交易市场以及全国碳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水平,总体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政策的完善、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预期市场效率将得到提升。本文为研究碳金融市场的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以消除内部阻碍碳排放权流动的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碳金融风险测度与评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及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低碳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完善的碳金融风险测度体系尤为重要。在完善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熵权法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进行风险测度与评估。结论如下:各地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风险子指标权重具有明显不同;宏观环境的主要风险指标及外汇市场的指标变动对碳金融风险影响较小,除了湖北外,其他碳交易市场的风险测度值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文章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支持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促进绿色发展,并为政府提供了科学的建议,以供参考。

  • 命令型环境规制对价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双碳”目标和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梳理了命令型环境规制、碳交易价格及命令型环境规制影响碳交易价格的相关文献,分析命令型环境规制对碳交易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文献探讨和机制分析,表明命令型环境规制通过碳配额和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碳交易价格的形成,并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有效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