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明视角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21

    摘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传承延续性,尽管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其深层特质和基因始终传承延续。只有从文明的视角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抓住根本、贯通源流。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重要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连续性,具有生生不息的独特优势;内蕴创新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内蕴统一性,具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意识;内蕴包容性,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内蕴和平性,具有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

  • 中华文明五大的马克思主义之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这些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与实践视野。

  • “和”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和”文化视域下中华文明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高精神,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生生价值观、日新价值观、一体价值观、多元价值观、贵和价值观是对中华文明经典价值观的深度总结,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从生生价值观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日新价值观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一体价值观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多元价值观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贵和价值观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价值与决定作用。在推进发展中华文明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诠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中国篇章。

  • 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异质同构之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华传统文论是两种来源不同的文论形态,一方面存在着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异质特性,另一方面具有彼此契合的同构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表现为:唯物史观的宏阔视野,意识形态论和社会实践论的文艺观念,人民文艺观念的突出地位,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等。中华传统文论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表现为:人文化成与经国济世、言志抒情与文以载道、修身养性与伦理教化、美善兼济与道艺合一等方面的文艺观念。两种文论精神彼此契合的同构性之维主要在于:基于宏阔社会历史视野观照说明文艺现象,基于“大文学”观理解阐释文艺本质特性,基于文艺实践和社会实践认识文艺价值功能,基于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理念的文艺人文精神,基于艺术规律和美学理想的艺术价值观念等。我们要系统梳理和把握两种文论形态各自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努力寻求两者能够彼此契合的同构性基础,切实推进两种文论形态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

  • 中华文明的五个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编成的,其内容在“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存续的基础”“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统一性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促进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平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高度契合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之间的指导关系,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基础教育教材相结合的典范,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了借鉴。

  • 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与历史情境创造,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有助于准确把握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理念创新与文明价值指向。究其价值意味,它可以启示我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文化道统与革命伦理、西方文明与自我革新,文明多样性与文明主体性的古今中外论争中,可以深入剖析一个民族是怎样理解、感受自己的文化脉络,如何在续传统中重新认识自身,并在思想价值创新和现代化探索中确立发展道路,从中把握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与生成机制,在根脉与魂脉有机统一中创造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体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阐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利于在创造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条件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新视域和方向性启示,推动中华民族由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