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种具有网络传播方式的文学作品,其特征包括可以由普通网民创作、阅读、评论以及交流,同时具有社交化、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是新时代文学创新的产物。网络文学具有创新之处,包括新的文学创作方式、新的文学风格以及新的文学表达主题。它对传统文学产生了影响,提供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并激发了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能力。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包括继续创新文学内容与形式,推动文学与游戏、影视、音乐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并关注文学作品的版权和商业化问题,促进文学产业规范化发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数字出版研究》
摘要: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近年来发布的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和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为分析我国数字阅读行业的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提供了基础。通过对产业链中内容生产和阅读消费两个关键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可知,我国数字阅读行业政策体系保障有力,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内容供给、阅读媒介、盈利模式和对外传播等方面形成较突出的特征。未来,强调价值引领、凸显技术创新、强化融合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将成为我国数字阅读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符号属性。海内外受众对中国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文学的接受展现出积极的倾向,但其中文读者的阅读接受既展现了现代个体的需求,又受到儒家伦理规则与涵盖性人文精神的影响;英文读者的阅读接受亦包含现代化个体的需求,但受到西方“启蒙心态”所塑造的人文精神的影响。虽然中英文读者因自身利益、情感需求、阅读经验、历史记忆、感觉结构不同,导致其解读机制与析出故事不同,但他们均能从作品中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与满足。进一步推动文化作品出海,要在国际传播中为受众提供多元、多义的开放性文本与意义空间,善用世界流行文化的优秀成果提高受众“卷入度”,通过有吸引力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打造“情感共同体”,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向。民俗符号化再现媒介从由语言系统规训的网络文学这一需要深读的“记谱媒介”转换为IP衍生中更符合当今图像化追求的“感官性媒介”;民俗话语主体发生变动,网络文学作者群作为民俗符号表达的话语主体在文学范围外让位于商业精英群,民俗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宽;民俗符号是文化空间中具有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符号,其经由审美从网络文学“准不可能世界”化入实在世界的“日常生活”,使民众达到“超脱庸常”的境界。“现代学”层面的民俗符号在将来会激活更多意想不到的妙处,而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新尺度和新形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科幻网文”既是网络文学语境中的“类科幻”创作,也是科幻文学对网络文化的主动适应。“科幻网文”的创作转化了科幻文学的想象经验,将科学描写、未来想象、乌托邦叙事回收至日常经验和新媒介语境之中,进而从两大方面拓展了传统的主流乌托邦叙事:一是对既往乌托邦叙事的弱化,二是对乌托邦文化精神的强调。“科幻网文”以文明的多样性取代了科幻文学的科学认识论,展现了对“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想象。“命运共同体”既是乌托邦想象的未来,也是未来乌托邦的文化表征,在这一点上,“科幻网文”体现出将乌托邦想象与文学叙事相结合的先锋姿态。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数字出版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漓江年选》(1999—2005)的文本信息和出版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中对早年部分网络文学网站的创办人及参与者的历史回顾,清晰地得出早期的“榕树下”平台所实施的“文学社”模式是个人主观籍以实现“纸电一体化”的出版理想。这种带有“实验性”的探索行为人为地阻断了“榕树下”平台上所发布的网络作品向“类型化”方向发展的可能,这也是榕树下逐渐被网络所遗忘的深层原因。在这种回溯中还发现类型文学的流变与网络文学早期的形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单纯以传统的网上发表、网下联动出版的单一手段无法达成“纸电一体化”的目标,而是需要版权市场的成熟、优质版权的保证以及主流大众文化市场的建立等客观条件的加持。另外,新媒体文学模式的出现并不只是网络文学的自身迭代,而是网络文学的传播环境发生变化的一种市场表征,最终会形成另一种形态的类型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内容生成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其首要问题在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人工智能归根结底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即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它所依赖的依然是数据、算法与算力,而人的存在才是衡量人工智能价值的根本标准。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主体性”,但会推动网络文学生产方式的演变。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现实生活的实践,会影响网络文学的内容生成而具有镜像化扩容的效果,促进科幻类网络文学的崛起,丰富网络文学的情节设定和内容想象,产生能促进类型小说内容变革与创新的新变量。同时,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产业的深度介入,导致了网络文学的数据化依赖。这有助于实现网络文学的定制化生产、精准化推送和个性化阅读,但也可能引发网络文学创作的庸俗化、同质化和数据崇拜,容易产生“信息茧房”的消费症候,进而造成审美趣味的单一化和审美能力的弱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是网络现实主义的典型形态,再现性和网络性是其鲜明特征。再现的对象是客观现实,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转向正是实现文学再现的必要条件,其指向的正是经典现实主义的创作向度;网络性则是网络现实主义区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现实题材网文带有虚拟性、空间性、游戏化等“数码人工环境”的印迹,充满“网感”特质;现实题材网文较好地平衡和融合了再现性与网络性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网络性再现的“新现实性”,应坚持“正面引导”和“全新的眼光”融合的批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