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董仲舒与王船山虽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但在人性论的建构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从天道阴阳的角度阐明人性的来源,主张天道有阴阳而人性有善恶;都肯定人性的差异性,区分了先天人性与后天人性,并在修养论上提出以心养性。他们的人性论也存在差异: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旨在强调圣王之教;而船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否定了中民之性与圣王之教的说法,提出“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动态人性论,更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其思想更具有现代性。通过对董仲舒与王船山人性论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儒家人性论从帝国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嬗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人心道心关系作为理学核心问题,潜藏理性感性相互倾轧的张力。 王船山提出互藏交发说,“互藏”指 理性与感性之维在本体上相互渗透,“交发”指理性与感性能力在运用中彼此协助。 船山后来似放弃此早年主 张,导致现有研究陷入两难:要么放弃这一哲学创造,要么只承认其部分合理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出路为: 将互藏交发说视为发展过程,捍卫船山的独创贡献,同时揭示其转变意义。 《尚书引义》立足于天命之性与气 质之性的二分展开三层论证:道心蕴含的普遍价值需要实现在人心的感性活动中;人心的情感表达依赖道心支 撑,道心的具体实现由人心展现出个性风格;真实情感的差异使理想人格丰富多样,个性风格是理性感性相互 构成的枢纽。 《读四书大全说》旨在克服天命—气质二分法,从而化解“性”中活动性与规范性的张力。 人总是 身处于实践场域中,“性”既是人之实践能力的潜能,也要展现为实现潜能的过程。 “性”本身具备着动态发展 的历程而体现为道心,人心则通过参与道心的发展历程构成于道心之中。 《张子正蒙注》将互藏交发说抬升到 本体论层次。 “性”作为人与意义世界整体相关联的本源,包含自然之维与精神之维的统一。 人心之能动性来 源于“性”,其在具体处境中与形色才情一道将“性”实现。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船山学立足湖湘而对整个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继承发展孔孟儒家及其他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在湖湘大地影响深远的屈原贾谊的忧国忧民意识,周敦颐及湖湘学派的求道问理、希贤希圣和经世致用的品格精神予以重点观照,进一步凸显了“屈贾之乡”“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和“道南正脉”的学术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传统作出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船山学结合湖湘文化精神价值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体系予以别开生面的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救心救世和破块启蒙的理论命题和主张,极大地发展了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义理和精神,贡献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元素。近现代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体系中异军突起,就其内在动能而言,可以说是在刊刻船山遗书、阅读船山著作、弘扬船山思想和人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船山学深刻影响了湘籍经世派、湘籍洋务派及湘军集团、湘籍维新派、湘籍革命派几大人才群体。弘扬船山学及船山精神,有助于在新时代创造湖湘文化新辉煌,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王船山哲学以张载气论为宗,已为学界所公认。在北美学界,陈荣捷和陈慰中把船山“气”范畴等同于西方的“物质”,进而将船山哲学定位为唯物主义。非唯物主义者反对以唯物主义诠释船山哲学,他们认为船山所言之“气”具有生命、心灵、精神等特质,使得气超越了任何单一或传统的物质类别。在此基础上,布拉索文以后现代的生态人文主义为视角、以新唯物主义为理论前提对船山气范畴的唯物主义进行完善。布拉索文的理论尝试为中西之间的思想对话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孔颖达与朱子关于《易传》“生生”思想之诠释存在三方面差异:其一,关于“生生者”,孔氏主张“阴阳”为“生生者”,为“无”;而朱子主张“阴阳二气”为“生生者”,为“有”。其二,关于“生生过程”,孔氏侧重单向度谈“生”;朱子则注重双向谈“生”。其三,在“生生特征”问题上,孔氏主要从时间层面言其特征为“不绝”;朱子则从时空两个层面主张其特征为“无穷”。船山认为孔氏和朱子的观点各有偏执,并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圆融:于“生生者”,船山在形式上取孔氏之“阴阳”而非朱子之“阴阳之气”;于具体内涵上,他则弃孔氏之“虚无”而采朱子之“实有”。于“生生过程”,船山以“隐显”的方式涵摄并改造孔氏以“生死”单向度谈“生生”的过程;汲取了朱子的双向生成取向,并提出了“主持分剂”的阴阳运行原则。于“生生特征”,船山承续并发展了孔氏与朱子“不绝”“无穷”之论,提出“不穷”的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悖”的观点。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的气学工夫论将作为气化流行之根据的“健顺之德”显现在自己的心中,从而有“恒志” 之实现。“健顺之德” 表现为人心的“知能之德”,是发现和践行“理”的能力,也是人的天道之性。心通过对“理”的发现和践行开辟出人道,从而有日生日成之性。天道向人道的转换,根植于人的健顺知能之德,而有性善之领会;有赖于心对理的发现和践行,而有正心之工夫。船山的气学工夫论不以超越的“理一”为目标,而是追求人道中的众理相续,实现了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突破。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王船山对复卦的诠释别具一格,表现出不同于前人的特质。他认为复卦“一阳初动”所表征的“天地之心”为天道之诚几,显现为人道之诚几,须于“吾心之复几”见“天地之心”,表达了天人一贯之理;复卦所体现的修养工夫是察识扩充本性发显的一念之几,“以心尽性”,使性理作为心之主宰,并下贯于情欲,在待人处事中体天地之德;复卦虽然显示的是休养生息之象,但以立已立人、成己成物为依归,蕴含着开物成务的实学精神和经世致用的现实关怀。上述诠释均为船山的隐显结构所统摄。从天人的角度看,天道为隐,人道为显;从性情的角度看,性为隐,情为显;从内圣外主的角度看,内圣为隐,外王为显。船山的复卦诠释,体现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鲜明的气学立场,同时又带有时代的烙印。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格物致知的概念源于《礼记·大学》,朱熹提出其别具特色之“格物致知说”。虽所欲建构的并非物理知识而是德性知识,但如何从格“物”而能豁然贯通获得德性知识尚不明了。为了解除朱熹理论上如何从认识客体之客观物理知识过渡到主体之主观伦理价值知识之困境,船山严格将“格物”与“致知”二者之对象与方法区分来。认为“格物”之对象应专以“事”言,而“致知”则专以“心”言。从“格物”到“致知”之间非直线关系,其间有许多环节以及转折工夫才能将客观知识转化成内在价值体系进而实践。从而船山真正地建构起一套知识体系,其中包含可由经验感知的与不可由经验感知的两种知识建构进路,两者是相资为用的关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身体哲学视域下的船山«大学»修身工夫论呈现道德身体、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三个面向。在道德层面,其强调了身与心、正心与修身在工夫论上的整体性。在自然层面,其强调了我身与外物皆为二气五行所凝,因此身与物相互感应而具有先天性。既然外物对自我的影响起于身体,那么道德工夫的落实与显现也将终于我身。在政治层面,其强调了君主或政治领袖的身体在“齐治平”工夫层面作为立教之范型的关键意义,并指出为政者的“君子之身”是一国落实王道仁政与道德教化的发机与关键,这也是儒家王道政治合法性的根本立足点。从中国身体哲学发展的视域来看,船山所理解的«大学»工夫次序呈现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整体性,有别于宋明道学传统在这一方面的心性论进路。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1-08
摘要:格物致知是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自宋代二程和朱熹以格物致知为核心阐发他们的认识论思想以来,格物致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和传统知行观的理论基础。王船山认为格物是博取世间万物的现象和数理,用历史和实践证验事理;致知是自虚静中获得智慧以明理,通过深度思考而探索隐微的事理。本文拟围绕格物致知学说比较船山与朱熹思想的异同,分析船山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的吸收,探讨其对西学的态度,挖掘船山思想中所内蕴的实证精神,对船山的格物致知论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三十多位晚清文人日记都有阅读、评议王船山的相关记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晚清文人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图景,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变化。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一轮船山作品阅读热潮。戊戌变法前后,由于船山学暗合维新革命思想,又引起新一轮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在这两次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中,晚清文人的阅读旨趣有很大不同。从整个晚清船山阅读史、思想史来看,晚清文人从早期欣赏船山经学转向船山史学,船山作品阅读旨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有船山学自身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变化等。船山学在晚清的发生,与王船山作品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阅读、接受密不可分。阅读史即思想接受史,晚清文人大量的阅读挖掘出了船山思想的精神养分,对船山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三十多位晚清文人日记都有阅读、评议王船山的相关记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晚清文人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图景,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变化。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一轮船山作品阅读热潮。戊戌变法前后,由于船山学暗合维新革命思想,又引起新一轮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在这两次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中,晚清文人的阅读旨趣有很大不同。从整个晚清船山阅读史、思想史来看,晚清文人从早期欣赏船山经学转向船山史学,船山作品阅读旨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有船山学自身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变化等。船山学在晚清的发生,与王船山作品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阅读、接受密不可分。阅读史即思想接受史,晚清文人大量的阅读挖掘出了船山思想的精神养分,对船山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一位气实在论者,其思想是对张载气论的继承和发展。“气”涉及先天气、后天气的问题,由此引出“先天”说是否成立,以及先于天的存在者究竟何谓等问题。船山认为,凡气皆“有象”“有质”,故气为实在,然而“有质者”必有“未有质者”与之相对,由此推论,在“未有质者”之前又有何物存在?这便涉及宇宙本源的理论问题。船山晚年在批评“先天”论之际,提出了“强欲先之,将谁先乎”这一宇宙论的终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船山认为道家特别是庄子哲学的“是”论,即“统天下之有无而曰是”,是对宇宙本源问题的一种回答。船山认为,“推而上之,以至于无无”是必然的结论。“无无”这一源自张载的概念,是对“有”的绝对肯定,也是船山对世界实有、万物实在的基本肯定。同时,船山借用张载“清虚一大”的概念,来描述气的实在性,作出“无有先于清虚一大者”的判断,进一步肯定了气是基本实在。在船山看来,这才是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最终回应。与此相应,船山认为“清虚一大”不是程朱所理解的“道体”,因此根本不存在一个先于气之实在的存在者。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朱子晚年比较重视意志问题的讨论,区分意与志,认为与意相比,志是深层、稳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则是与具体的念虑、选择、权衡相关的心理意念。立志对于为学与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过,朱子始终认为志与意都属于已发之情,未发阶段不能有立志、持志的工夫。朱子的这一看法使得其“心统性情”的工夫论,缺了未发时意志对心的主宰。与之相联系,朱子在诠释《大学》“正心”工夫时,也倾向于从深层未发心体的虚灵无滞加以解释。船山对这一看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朱子的看法一方面混同于佛老的心灵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儒家未发之心的道德主宰性,对儒家之心的意志主义特征缺乏深入的体认。因此,船山主张“持志”是《大学》“正心”工夫的主要内容。同时,与朱子相似,船山严格区分“意”“志”,认为志有恒体而“意无恒体”,肯定志对于意的基础地位及其主宰性。不过,船山的志并不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沿着这一思路,必然应该肯定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晚明王栋、刘宗周所强调的意就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船山文风抑扬详瞻,以说理见长,这一特色与其身处明清之际的大背景相关。面对学术渐驳与晚明以来的空疏之风,船山选择以遍注群经的方式力诋殊途,«读四书大全说»可作为其论说的典型代表。船山有接续道学传统的自觉,因而在该书中更专注于与理学家展开对话。同时船山也依循理学家区分出“守正道”与“屏邪说”两种辨说,前者属于进学方式,后者属于辨异端,二者有本末轻重的差别。为防范空疏之病,船山阐述道理多从名义辨析的分殊之途展开,其典型形态可归纳为两轮并举与分层讨论。最终,船山通过彰显«论语»在“四书”当中的特殊地位,为其分殊之论做一个统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论“钦”贯通于其圣人观中。他在诠释方法上以“诚”释“钦”,反对不明圣人之学的有害学说;在诠释内容上以“钦”为“明”本,以“实明”批判“浮明”。王船山通过驳斥王阳明“不学不虑”的圣人观,揭明了“钦”之所以为圣人之学的缘由。王船山强调“钦”之为实和诚明相资以为用,旨在扭转晚明出现的凌空蹈虚之学风,重新揭明儒家的圣人之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论“钦”贯通于其圣人观中。他在诠释方法上以“诚”释“钦”,反对不明圣人之学的有害学说;在诠释内容上以“钦”为“明”本,以“实明”批判“浮明”。王船山通过驳斥王阳明“不学不虑”的圣人观,揭明了“钦”之所以为圣人之学的缘由。王船山强调“钦”之为实和诚明相资以为用,旨在扭转晚明出现的凌空蹈虚之学风,重新揭明儒家的圣人之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嵇文甫是我国著名思想史家,在船山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1936年出版的《船山哲学》一书是嵇文甫船山研究的代表作,比较研究的眼光与方法是该书分析船山历史哲学时的一个显著特点。嵇文甫通过对中国传统史学中三类史观的演进比较,指出船山“新天理史观”相较于“神意史观”“气数史观”和程朱纯粹的“天理史观”的进步,阐发了船山历史哲学中“贞一之理”与“相乘之几”的丰富内涵;又通过和西方波舒哀、赫尔德、黑格尔等的比较,论证船山历史哲学虽留有“神意史观”的痕迹,但这不过是中西史观发展进程中的共同特点,而船山历史哲学之大节在于那些显示出辩证思维的“精辟独到”之处。嵇文甫对船山历史哲学的比较研究不仅取得了具体的成果,更在方法上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王船山基于对程朱理气二分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动态人性论。船山指出“义理之性”说不能成立,因为善不能离开阴阳二气而存在,且须在阴阳相继后得以实现,因而并不存在超越气而存在的纯善的义理之性。二气并非全善,二气五行之理就是人性,因而人性实有善与不善。“气质之性”说亦不能成立,因为气质并非凝固的、先天不可易的,气的变化也可以改变质。不能将人之作恶归因于气票的优劣与才性的偏全,而应归因于滥用天赋自主权,以及以才之偏为由而不修为。船山超越先天普遍人性论及命定论,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的变化,既区分了“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对各种人性论的综合重建,更是具有现代性的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张岱年的船山气学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诠释范式的代表之一,而唐君毅是港台新儒家中对船山气学颇为关注的学人。马克思主义学者以“物”解“气”,唐君毅则主“理气合一论”。张岱年的“物质”概念与马克思的“Sache”概念不同,后者与黑格尔“事情本身”有极深的渊源,二者同属人事,是人之实践活动。可以说,马克思的“Sache”概念具有鲜明的实践哲学特征。实践哲学在船山气学诠释中,既表现为张岱年的“事学”,认为气学重“人为”;又表现为唐君毅的“事理”,认为船山不专言内圣之学而“志在于外王之事功”。因此,尽管张岱年倚重马克思,唐君毅取道黑格尔,但在船山由重“气”而重“生命”“身体”“人为”“事理”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