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草原牧区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型离不开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调整。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改革,围栏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更是界定牧区人地关系与相关主体关系的重要符号。人地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牧民生计层面。在草场承包经营背景下围封牧场定居放牧成为了牧区主要的生计模式。与此同时,围栏的出现同样重新塑造着牧民彼此、牧民与集体、牧民与国家以及外来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意义上可将当前的草原牧区概括为围栏社会。围栏社会中的人地关系与主体关系的转型性特征也成为进一步推进牧区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主要背景。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牧区被全球性风险渗透,产生了日益突出的、复杂的现代性风险问题,牧民负债、草原退化成为牧区发展遇到的核心困境。基于田野调查,以风险社会理论和现代性理论为框架,分析牧区风险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探讨牧民在应对全新的生存困境时展现的主体能动性,尝试为理解牧民在当代社会的生存韧性和局限性提供新的学术视角。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孝文帝汉化改革后的司法体制是一种“新廷尉”制,其中的“三官”很可能是由汉代廷尉三官与具有草 原传统的“三都大官”融合而成,华夏式的统一性司法制度由此开始形成。 在隋及唐初,三官制被打破,与六部 体制相适应的、以四等官制为基本框架的大理寺制逐渐建立,并形成起一套相应的制衡机制。 其中,既有来自 南朝的华夏制度,也有游牧文化的残留。 这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性 及其所具有的活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外嫁女承包权争议是牧区社会特定时期的转型性矛盾纠纷,不仅体现了草场产权制度调整下人地关系的变化,更反映了制度变迁中草原社会集体边界与秩序权威的转变过程。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公共使用的草场被承包给个体牧民。正式制度与地方传统、集体与牧户之间的复杂博弈,在草场产权界定的过程中催生一系列关于成员权的争议,其中以外嫁女的承包权纠纷为主。外嫁女承包权争议凸显了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社会建构逻辑。本文以牧区外嫁女维权运动为切入点,以事件过程脉络为线索,一方面揭示了制度变革对牧区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也重现了女性在制度演变和落实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阿尼苏是新近崛起的民族文学作家。作为新起之秀,其小说创作时段虽然较短一2016年至2023年,仅7年时间,但其作品尤其小说作品却量多质高。其小说常现两个意象:故乡西日嘎草原和黄骠马;呼唤民族文化回归、呼吁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人间真善美、呼吁人与磨难抗争是其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内涵;时空交错叙事、悲情叙事、悬念叙事大大提高了其小说文本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丰富的草原意象、诗意性的小说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初步形成了其创作风格。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草原环境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构成要素。通过对S省H村的田野调查,引入“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立足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研究视角,对H村破解草原治理难题的深层逻辑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政府与牧民社会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牧民参与草原环境治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草原环境治理取得丰富成果的关键。具体而言,政府不断增强政策性资源供给,通过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利用宣传工具造势,建构出浓厚的草原环境治理氛围;村集体组织则承接和传递政府各类资源,采取重塑村社公共精神和重构地方性非正式规定等柔性治理手段,唤醒了牧民对村社集体的信任与认同,实现了村社共同体的再造。在上述草原环境治理实践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持续互动,促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看到了解决草原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于是,牧民开始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资源的准则,因而完成了草原治理中“无动于衷”到“被迫参与”再到“生态自觉”的重大转变。“制度一生活”分析框架的引入,拓展了草原环境治理的研究视角,增进和深化了对草原环境治理的认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18—19 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 17 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持相对宽泛化的“黄金家族正统”史观,且这两种史观与佛教王权观,又均明显弱化。与史观紧密相关的文本主题、叙事、体裁、题材等,赓续编年史的同时也有相应变动,其对清朝的正统性则明确予以肯定。其历史书写及变动也反映了蒙古人的国家认同持续增强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