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19 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 17 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持相对宽泛化的“黄金家族正统”史观,且这两种史观与佛教王权观,又均明显弱化。与史观紧密相关的文本主题、叙事、体裁、题材等,赓续编年史的同时也有相应变动,其对清朝的正统性则明确予以肯定。其历史书写及变动也反映了蒙古人的国家认同持续增强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入发展。
[V1] | 2024-05-14 21:30:47 | PSSXiv:202405.00324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