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草原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一个“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基于S省H村的田野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草原环境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构成要素。通过对S省H村的田野调查,引入“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立足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研究视角,对H村破解草原治理难题的深层逻辑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政府与牧民社会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牧民参与草原环境治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草原环境治理取得丰富成果的关键。具体而言,政府不断增强政策性资源供给,通过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利用宣传工具造势,建构出浓厚的草原环境治理氛围;村集体组织则承接和传递政府各类资源,采取重塑村社公共精神和重构地方性非正式规定等柔性治理手段,唤醒了牧民对村社集体的信任与认同,实现了村社共同体的再造。在上述草原环境治理实践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持续互动,促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看到了解决草原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于是,牧民开始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资源的准则,因而完成了草原治理中“无动于衷”到“被迫参与”再到“生态自觉”的重大转变。“制度一生活”分析框架的引入,拓展了草原环境治理的研究视角,增进和深化了对草原环境治理的认识。

  • 传统文化在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张力——发展人类学视角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其传统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因素的冲击。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重视传统文化张力的影响和作用,是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者参与到各种发展项目之中,为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社会与文化的批评文本,催生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发展人类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人类学者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中,推动政策调整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发展项目更符合地方文化习惯,减少由于文化误解或不适应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当地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0—2021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园和先导区试点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显著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水平约1.5%,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效应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产业融合对西南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分维度分析显示,乡村产业融合主要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等3个维度对县域经济韧性发挥积极作用,在恢复能力维度作用还不显著。据此,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增设县域产业园区,构建全产业链;提高经营主体劳动效率,优化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风险管理意识,推广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