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展场域的展览: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转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综合观察各类学术展览活动,可以发现近10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观念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向,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绘画作品展陈的空间化和装置化;作品与场所的意义叠加、独立空间的兴起;扩展场域的展览:作品和展览的跨媒介性与在地性;走向虚拟空间。这四个面向既可作为未来写作的提纲,亦可作为分析当下问题的切入点。它们正说明了自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与作品的关系悄然发生的转变,以及由策展性实践引发的展览空间的扩展。

  • 扩展场域的展览: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转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综合观察各类学术展览活动,可以发现近10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观念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向,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绘画作品展陈的空间化和装置化;作品与场所的意义叠加、独立空间的兴起:扩展场域的展览:作品和展览的跨媒介性与在地性;走向虚拟空间。这四个面向既可作为未来写作的提纲,亦可作为分析当下问题的切入点。它们正说明了自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与作品的关系悄然发生的转变以及由策展性实践引发的展览空间的扩展。

  • 传统的内爆——当代版画的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由于媒介的局限,当前版画的发展处于一种裹足不前的僵局状态。虽然传统的版画形式,如木刻、石版、丝网印刷、凹版,以及数字版画等并没有停止脚步,尤其是在学院之中,但这并不能掩盖版画在当代艺术格局中渐行渐远的失落局面。囿于自身技术局限的当代版画的未来在哪里?如何向前发展和创新,以便跟上时代和社会的步伐?本文追溯了版画角色的历史变迁,并在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史线性逻辑之中探讨当代版画的跨媒介可能。

  • 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 ——巨构的创作与教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跨媒介巨构是牟森在实践中开创的一个创作品类,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基于当下艺术世界状况,连接不同学科领域,探索新的艺术生产方式。跨媒介巨构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在开拓“超艺术”疆域的一种实践尝试。“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是以文学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为文本的跨媒介巨构作品,为展览“全息书写:2018跨媒体国际艺术节”的“出逃”版块。在此次的创作中,使用五种基本媒介:场景、模型、装置、影像、文本,使观者沉浸在整个作品之中。牟森作为跨媒介巨构的开创者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系主任,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和《当代美术家》探讨跨媒介巨构的创作与教学。

  • 元宇宙生态下叙事的身体向度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为跨媒介叙事的感知维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表现在:跨媒介叙事不只呼唤意识沉浸,同时还是以唤醒全感知为 目标的身体活动;跨媒介叙事对身体全感官的召唤先后经历了“诠释学情境”和“具身沉浸”两个阶段,后者主要得益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在跨媒介叙事中强调身体感知的重塑,并不意味着对本就存在的意识活动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要明晰跨媒介叙事的审美意义也与身体的具身感知相关联。

  • 影像艺术中的“意会”与“适可而止” —专访杨福东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影像艺术已伴随技术的进步和影像传播方式的变革而深度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该如何看待当下影像艺术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杨福东的影像艺术作品融合了绘画、摄影、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媒介元素,展现出鲜明的跨媒介倾向,因独特的质感和表达受到国际认可,使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本刊特邀杨福东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对最新作品、艺术创作理念、影像艺术的跨媒介融合实践、科技发展的影响、影像艺术教育和未来前景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探讨。

  • 传统美学的当代“定位”与跨域探索——专访沈伟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觉艺术家、导演沈伟的采访,探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写意”能否作为一种中国式的、共通的美学元素,在跨媒介与跨文化的艺术实践中与世界文明形成对话的空间。沈伟认为,创作者们在艺术探索中应不断定位中国美学的价值,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共鸣,全方位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文化底蕴与东方美学的积淀,进一步在当代创作出融通传统美学与新时代视野的、开拓的中国艺术。在跨域的对话中共同探讨中国当代艺术与现代文明、现代社会、世界文化发展的关系,拓宽世界对于中国艺术的认知空间。

  • 的综合材料艺术多元化融合的视觉语言表达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综合材料艺术和现代设计跨媒介融合发展研究出了新的课题,跨媒介的综合材料艺术多元化融合的视觉语言研究需要艺术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满足当下时代视觉艺术的创新表现和设计思维方法,这就促进了综合材料艺术家的观念表达在不断改变,引导综合材料艺术家从多元化跨界融合的思维角度审视和理解综合材料艺术语言。静态影像图形作为媒介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家对综合艺术的视觉张力追求,数字技术为当下综合材料艺术的创新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的跨媒介视觉语言,力求在艺术史长河中获得当下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特征。

  • 历史人物、数字表达与叙事——以沉浸式艺术展《你好,苏东坡》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历史人物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气魄与时代品格。在数字信息时代,沉浸式艺术展为重新塑造历史人物提供了数字化的表现载体与传播方式,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特征。沉浸式艺术展《你好,苏东坡》以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创作原型,通过数字表达构建出人物形象、精神人格、典型事件与时代环境等多层次叙事内容体系,以跨媒介叙事再造交互性、具身性、互文性的主客交融的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新时期进一步创新对历史人物数字表达的跨媒介叙事,一要注重历史人物叙事话语的现代转化,二要构建虚实交融的历史人物现代叙事体系,三要活化历史人物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连接,让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形成情感共鸣。

  • 的综合材料艺术多元化融合的视觉语言表达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综合材料艺术和现代设计跨媒介融合发展研究出了新的课题,跨媒介的综合材料艺术多元化融合的视觉语言研究需要艺术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满足当下时代视觉艺术的创新表现和设计思维方法,这就促进了综合材料艺术家的观念表达在不断改变,引导综合材料艺术家从多元化跨界融合的思维角度审视和理解综合材料艺术语言。 静态影像图形作为媒介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家对综合艺术的视觉张力追求,数字技术为当下综合材料艺术的创新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的跨媒介视觉语言,力求在艺术史长河中获得当下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特征。

  • 后技术时代艺术媒介的纾困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针对后技术时代下媒介变革所带来的艺术教学与创作上的独特挑战,数字拟像技术与艺术感知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新的纾困之路。在当代艺术进入“重体验”“重感受”的当下,多媒体技术对于文本、图像、声音、信息的重新编码,使“艺术感知”为核心的审美范式得以被建构起来。本文以媒介演进为视角,结合后技术时代下屏性媒介和沉浸式媒介的现象分析,尽力厘清艺科融合视阈下艺术与媒介之间同源共生的关系,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对艺术感知延展的意义,以此阐释媒介的渐进对于艺术形态的影响,为后技术时代下的当代艺术提供一种“媒介纾困”的新思路。

  •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一话语一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叙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跨媒介性、阐释性、历史性、多模态性和延展性的叙事空间。基于打造新时代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目标,依托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巨型文化空间载体沿线的文化遗产点集群,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的跨媒介叙事空间,以点串线、以线成带、以带促面,一体化、系统性地讲述好中华文明故事。国家文化公园的跨媒介空间叙事,能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多元化、现代化的跨媒介叙事体系中,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公园的传播力影响力。“源文本”内容层、“在地性传播”场景层和“延展性传播”载体层,构成了国家文化公园跨媒介空间叙事的结构。其中,“源文本”内容层是跨媒介空间叙事的创新基点;在地性场景的跨媒介空间叙事促进了无形的“文化意义”转化为外显化、符号化、可感知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性媒介叙事是国家文化公园叙事载体的拓延,在空间溢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跨媒介叙事矩阵。基于上述三个层面,跨媒介空间叙事文本设计、跨媒介叙事空间场景建构、跨媒介叙事矩阵传播是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跨媒介叙事空间的实践路径。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机理、挑战与对策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协同多元媒介共同讲述故事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向。其多平台、互文性、参与性的特征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度性具有一定的契合度,跨媒介平台能够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维度,互文性建构能够深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空间,受众的参与式互动则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共鸣。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显成效,但在这过程中仍然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叙事主体缺乏合力、叙事内容现代文明融入有待强化、叙事效果差强人意等挑战。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叙事主体方面,协同多元叙事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聚合力;在叙事内容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方式方面,准确把握跨媒介叙事逻辑和叙事技巧,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分众化表达,增强目标受众的叙事投射,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