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诠释朱子理气论的学思历程及其义理嬗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不囿于史学与文化学,钱穆的哲学思想逐渐受到关注。但余英时从史学层面否认钱穆的现代新儒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钱穆在哲学义理层面对宋明儒学的理论重构和现代转化。以往学者多以《朱子新学案》为基础,论述钱穆对朱子理气论的诠释,而忽视了钱穆的原始文本和佚文。通过文献考证,明晰钱穆“批评一反思一归宗”朱子理气论的学思历程,总结钱穆由批评“理气二元”到反思理与气的体用关系再到肯定“理气混合一元”的义理变,进而分析钱穆通过削弱朱子理气论的本体意义凸显理气一元的理论困境,不仅能够为理解钱穆对宋明儒学的诠释奠定思想基础,而且可以为彰显钱穆不同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特征提供新视角。

  • 重估的新保守主义价值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长久以来,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都被冠以 “保守主义”。这一学术标签,固然离不开近代学术思潮中特定时期的风貌特征和流派,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 “革命”哲学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追溯 “小镇青年”钱穆早期对于柏格森哲学的吸收借鉴,到 “史学名家”中年钱穆的史学代表作 《国史大纲》对于柏格森 “生命观”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和胡适同时代学人的比较研究,力图展示 “保守主义”标签下钱穆这一代学人新中有旧、亦旧亦新、除旧开新的复杂底色和独特精神面貌。钱穆身上的这种 “新保守主义”远非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保守姿态,更是代表了近代思想的激荡变迁潮流中一部分学人对于自身独特学术理想和治学道路的自觉选择和默默坚守,今天看来,这种注重从传统开出新路的学术志业俨然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术传统和未来创新之间的复杂演变关系。

  • 从“文化的”到“经世的”——研究三十年述评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近三十年来的钱穆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思潮的变迁推动钱穆研究逐渐走向学术化、规范化。二是关于钱穆史学、文化学和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展现出钱穆不同时期论述中的思想观念、思想行为与其所处时代的互动关系,以及与同时代学者的同异。三是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兴起对钱穆有关文明传统与现代立国的经世思想及其理论意义的关注和研究,这类研究运用多样化的思想资源与研究方法,激活了立国传统与经世理想在现代政治建构中的生机与活力。

  • 《政学私言》中的法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钱穆先生是文史大家,在晚年之际口授文章提及 “天人合一”,既是最终的文化遗命,也是对秩序法理的终极关怀。法治思考和论述在钱穆先生洋洋大观的诸多著述中并不凸显,主要存留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若干篇学术论文之中,以 《人治与法治》 《中国人之法律观念》 《法治新诠》诸篇最具代表性,并均收入 《政学私言》之中。这些篇章并非突兀论述,而是基于双重背景:其一为抗战时期的激进氛围及和平建国的多方讨论,钱穆以一家 “私言”孤独而坚定地参与了讨论,为儒家论政议法立一榜样; 其二为其文史研究已有规模和定见,法律秩序之思考与之密不可分,可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学术运用。在具体论述中,钱穆先生提出了中国固有法治论、中国人法律观念的五点特质以及中国法治大义的 “四端说”,指出法治应以 “人尽其才”为首要,以 “官尽其职”为支撑,以 “事尽其理”及 “物尽其用”为展开,法律应当宽和并以教化引导为正面,不可一味追求功利惩罚之法家境界。钱穆先生的法治论述在最激进的时代氛围中发出保守理性之声,对于当时和当代之法治思想、制度的反思和调校具有重要的理性批判意义,也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依法治国起到一定的思想资源和制度路向的引导作用。

  • 立国之道的新和旧:与 中国政治学的自觉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极重政治,却未发展独立分科的政治学,这一现象在钱穆看来是出于中西文化系统的差异。中国传统由于 “政学相通”而重视与实践世界的辩证张力,强调和合会通的通人通学,政治学内在于经史之学的大传统内,与政治社会机制形成了精妙的动态关系。钱穆强调现代立国必须以学术自觉独立为前提,政治学须配合文化传统自创自造,自适国情。探索立国之道与政学传统之间的机制,构成钱穆终生学思的一个中心关怀。以分科而论,钱穆可谓20 世纪学人中最具原创性的政治学家、政治思想家。他瞩目的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源自中国文化系统的大政治学,以人道为根基,主张大群主义,推崇政治一统,重视以保守安足维系开创之业,倡导传统本位的现代化。在激活并更新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重建中国政治学的起点应是回到钱穆,承续其理性反思意识与传统维新精神。

  • 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论衡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生了任公中晚期的启蒙反思,对于政治学内在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加以自觉维系则构成历史政治学的现代源头之一。钱穆极力表彰梁启超的所谓“晚年契悟”,更加系统地依据中国历史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较政治意味的学术思想概念和论题,形成了基于中国文明自觉的现代政治学论衡。在现代共和语境下发展历史政治学,需要在政治实践与历史传统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实现更有创获意义的二次启航。

  • 中国君主政体的现代诠释——以萧公权和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清末以降,作为西学东渐的一个部门,西方政治学逐步输入中国学术思想界。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近代学人尝试对中国君主政体进行政治学意义上的现代诠释。萧公权以西方政体学说为依据,将中国君主政体判定为专制政体; 钱穆则从本国史的立场出发,强调中国君主政体的特殊性,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萧公权和钱穆所代表的两种知识取向与诠释路径各有其局限,但他们对中国君主政体的再诠释工作,已然是在面向中国现代政治学的方位上前进了一步,对今日政治学本土化议题的讨论和反思亦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