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出版编辑家,编辑工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创办和编校书刊,编辑数量之大,质量堪称上乘,他在具体的编校工作中留下了许多精辟思想和宝贵经验。他主张创办刊物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树立为革命斗争的思想;他要求在内容的选取、编校质量、出版周期、定价等方面要遵循于读者有益的原则;他认为办刊物的职责之一便是培育新作者,而编辑要善于充当挖掘新作者的伯乐要甘做腐草,积极培育新生力量;他还特别爱护年轻的编辑人才,不惜甘为人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办刊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的编辑。鲁迅的编辑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优良传统,提升编辑综合素养,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历来对于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究竞是“转变”还是“发展”,莫衷一是。对此两种观点的表述加以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各有其理由,而又各有其偏颇。以外在表现观之,似是跳跃,而从内在逻辑观之,则有其一贯性。故从总体上看,是发展而非转变,但发展中有扬弃,有厘清以至“飞跃”,故仍有“转变”,但并非“方向转换”。从鲁迅个人来看,还是一种出于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再加上时代条件的变迁所给予的机遇,使他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其间没有发生方向性的转换或本质性的改变,更没有政治态度与立场的改变,考虑到“转变”一词在当时具有一种特殊含义,故用“发展”说更为合理和合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孤独者》,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传统礼俗时的复杂心摘态。鲁迅将魏连殳对于祖母葬礼的“照旧”与“不哭”统一于批判庸众的启蒙逻辑之下。而在批判庸众之外,魏连殳的选择中包含着更为幽微的情感指向。鲁迅以魏连殳之“大殓不哭”,体现出现代情感主体对于传统礼俗情感异化机制的反思,这一反思路径的形成,与鲁迅在父亲临终时的礼俗创伤体验有关。魏连殳之“照旧”,从情感角度而言,乃是出于对祖母葬礼情感纯粹性的维护。而现实中鲁迅之“照旧”,则更有对母亲礼俗情感需求的尊重。鲁迅现实选择与文学书写间的关联和差异,正体现出转型期知识分子启蒙理性和个人情感间的冲突与张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从作为晚清政治话语的复仇出发,以希波战争这一经典的“复仇范本”为母题,又在既有材源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突出彰显民族复仇色彩的战役节点,使《斯巴达之魂》不仅呼应拒俄运动,更暗含政治革命的意图,反映了近代大小两类民族主义思潮相互纠缠的现象。该文对“斯巴达”题材的选择与浙江的地域文化传统,在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探索过程中,与一度被视为近代国家建设典范的“斯巴达”产生精神共鸣有关。鲁迅基于史实对涘烈娜殉身谏夫这段关键情节的建构,与晚清“女国母”“女丈夫”等文学思潮的同频影响有关,从文学层面丰富了复仇的表达。此外,《斯巴达之魂》直到 1935 年才被重新收编入集,暗示着鲁迅对往昔复仇精神的历时追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摘要:鲁迅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颇有见地的收藏家,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生动的实物形象。在《鲁迅日记》中,记载有近10枚是先秦时期赵国的钱币,既有赵氏起源地山西境内的平阳、齐贝、长子、襄桓、滋氏、蔺地的布币,也有赵国越过太行山、挺进中原时期的安阳布币、甘丹、白人刀币等,展示出赵国在群雄争霸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也成为赵国商贸发展繁荣的缩影。赵国钱币上所凝聚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鲁迅先生了解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鲁迅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颇有见地的收藏家,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生动的实物形象。在《鲁迅日记》中,记载有近10枚是先秦时期赵国的钱币,既有赵氏起源地山西境内的平阳、齐贝、长子、襄桓、滋氏、蔺地的布币,也有赵国越过太行山、挺进中原时期的安阳布币、甘丹、白人刀币等,展示出赵国在群雄争霸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也成为赵国商贸发展繁荣的缩影。赵国钱币上所凝聚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鲁迅先生了解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摘要: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形势带动下,统计学量化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研究同应更新研究思路,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相应指标体系,进行数据挖掘与文献计量学量化分析,亦是学术研究的创新尝试。本文借助大数据技术,运用相关软件,将数据统计、运算、分析结果做成可视化图,对现代文学经典《呐喊》《彷得》系列小说进行数据挖掘与实证研究,通过交互性页面引导读者参与小说分析,以获得不同于纯文本研究的学术效果,进而从数据可视化叙事视角把握《呐喊》《仿徨》的新文学史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1932 年12 月,胡适赴长沙讲演,被认为收受何键五千元程仪。鲁迅与瞿秋白在《王道诗话》中讽刺胡适“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这句诗的信息来源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关注,但始终悬而未决。查阅民国报纸发现,《社会日报》《涛声》《上海报》这三份报纸报道了胡适收受何键五千元程仪的信息。经考证,报道的作者为曹聚仁与秦瘦鸥,且鲁迅直接关注到了《涛声》上的《恭喜胡适大发财》一文,其他两份报纸也在鲁迅视野之内。至此,《王道诗话》中“五千一掷未为奢”的信息来源问题得以解决,这为新版《鲁迅全集》的修订提供了注脚。另外,鲁迅利用报纸报道不加考证的作文方式,则需辩证看待。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据鲁迅自我的社会观察和内心体验,找到人的本性和天理,特别是提升“人文精神” 的内质,然后将己之知与情推广到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得出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规范,是其杂文“推己及人” 的基本规则和分辨目标。 它每每都是在“外推”和“内生”两种方式的婉转生发中得以实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8
摘要:利用鲁迅的文章、书信和相关文献资料,用心态史学的方法,将还未成长为鲁迅的留日学生周树人在赴日求学期间“弃医从文”的心态作一番历史梳理。结果表明,在“弃医从文”这一人生选择中,留日学生周树人存在着两类看似矛盾的心态:国民启蒙下的主动求索,表现为对国民性改造的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刺激多端下的无奈选择,表现为对刺激自己的人和现实环境的不断逃避与逃离。这两类心态体现出的是他对于国民和自己别样却写实的情感体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初兴阶段至关重要的助力因素。成长于清末的现代小说家译者,凭借对中国文学建设着力点的判断,赋予其译作浓郁的现实关切和强烈的启蒙色彩。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对现代小说发生过程的参与,以现代小说家译者为主导;他们以译者与作者双重身份的有机统一,在两副笔墨的互动与转换中创造,既是域外文学的引渡人,又以创作者的努力引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以鲁迅的翻译小说为例,《域外小说集》的翻译是一次充满现代意味的尝试,其以鲁迅自己的创作为“载体”介入现代小说的方式,使其成为翻译小说参与现代小说文体建构的绝佳例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是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空间,1930年代在此形成的“作家群落”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化景观,而鲁迅在整个“作家群落”以及都市地理空间、亚政治文化空间当中充当着某种程度的“聚合”作用。鲁迅于上海多伦路居住和活动的景云里亭子间、拉莫斯公寓、内山书店、木刻讲习所等空间常常汇聚许多作家和文化界人士,作家群体在日常往来与文学活动当中构建起来的认同与尊重塑造了鲁迅在作家群落中相对“中心”的位置,同时加强了“多伦路作家群落”内部的沟通,构成探究“多伦路作家群落”聚合机制的必要环节。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1933年发生于上海报界的《庄子》与《文选》之争,虽广受关注,但论者集中于施蛰存与鲁迅对于传统的认知差别,却舍近求远。实则,鲁迅起初对“复古”的讽刺仅是老调重弹,但“小题大做”招致施蛰存揶揄后,二人笔战渐由学理讨论升级至个人恩怨。为不致落于下风,鲁迅运用策略将本无此意的施蛰存代换为“旧文学”“旧道德”的代表。在《申报·自由谈》编者的“倾向”下,新加入的作家们针对此“欲加之罪”大肆批评施氏,共同造成了对施蛰存的“围攻”。此个案提示着此前对近代报刊中“公共空间”的理解仍有反思空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鲁迅在中国传统小说基础上引入西方维度,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为之后写出全新现代体式的小说做出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准备。公务生活也对鲁迅文学活动产生了隐性的积极影响。鲁迅在其文学写作中有大量集中的公务生活的体现,有的是直面公务,有的是影绰背景,有的是夸张变形。在城市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公务鲁迅”面对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是新旧制度的结合体,由城市培养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必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公务经验也促进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思想转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学道路,即一面介绍外国文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文学活动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发出“呐喊”的前奏,或者说就是其最初的“呐喊”。对此,应结合鲁迅与绍兴地域文化关系及其在京环境影响等重新审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鲁迅针对创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对话场域与对话架构提出与“革命文学派”不同的思路,分属于国际共产主义文艺运动中两种相互纠葛的对话传统。鲁迅充分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勃兴的必然性,并深刻总结及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等关于对话架构创建和对话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以及遭遇到的普遍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认可以思想斗争为核心的对话行为的前提下,探究如何为新兴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创建良好对话场域、理想对话架构及对话伦理规则等。鲁迅的思想成果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文艺家依据20世纪20年代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的经验,更为全面客观地思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未来发展路径,并成为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立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