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甲骨文数字的来源看史前先民数概念的演进——对工程的一个补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中国进入文明时代有八项关键特征,包括农业手工业等生业基础的显著发展和都邑城市的建设。这些发展变化离不开计算和记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没有提到古代先民数概念的情况,包括对数的性质的认知和记数法。根据跨学科、重实证原则对姜寨、西安半坡和柳湾的史前记数刻符进行考察,发现其分别构成五进制和十进制数字体系。记数刻符构形方式渐次传递,并深刻影响甲骨文数字的构字。五进制和十进制分别出现在古国时期第一和第二阶段。记数法的这一大转变在古代文献和关于黄帝的传说中都有反映。通过古代先民数概念的演变,佐证中华早期文明发展,是对探源工程研究的一个补白。

  • 殷墟传统之外:三星堆早期发掘与早期中国考古学

    分类: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学术界一般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作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同时也认为由此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根植于安阳殷墟的传统。 但是, 事实上在安阳殷墟之外, 还有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中国早期考古学的样本与范式,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早期发现与发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证。 三星堆早期发现与发掘 (1927—1934) 不仅在考古学的技术和方法上采取了西方田野考古学的惯例, 而且在强调科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研究方面也有所实践, 与安阳殷墟发掘以古史重建为目标相互呼应, 也提出了古蜀文明研究的新问题和新目标。 不仅如此,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首次科学考古的实践, 在如何处理涉外关系与内部事务、 展开民众宣传等方面, 也有开拓性的成绩, 为早期中国考古学的成立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工程”成果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2-20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判断文明起源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这些重要研究成果被及时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强了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考古发现学习和认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