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 近年有三部英文版《中国文学史》先后被译为中文。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 年开始编辑“ 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凡300 种,从非洲历史到美国移民,从无政府主义到埃及神话,几乎无所不包。桑禀华(Sabina Knight)的《中国文学》亦于2012 年列入这套丛书出版。该书正文仅120 页,却已从先秦写到一位出生于1972 年的旅美女作家,确属very short。《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篇幅是其十倍以上,由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编上卷、孙康宜主编下卷,编排以时间为序,也是从古至今,词汇表甚至包括了“向钱看”“新新人类”之类。梅维恒(Victor H. 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出版于2001年,同样是洋洋大观;如果说海外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根本价值在于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那么这部著作的这一特点可能表现得最为鲜明。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质性资料分析是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尚缺乏足够的方法论讨论。莫莱蒂所说的“远读”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他所说的远读促使研究者朝量化远读方向发展,脱离了传统质性资料分析的范围,而传统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纳远读策略,但不是量化远读,而是质性远读。与量化远读不同,质性远读既不需要把资料文本变成海量文本或“大数据”,也不需要人为地减少分析指标,而是借助抽象来拉开与资料文本的心理距离,从而以更为整体的视野来“俯视”资料。虽然质性远读和传统质性研究方法都强调思维抽象和理论概括的作用,但二者在最高层次的思维抽象和理论概括策略上存在时间性和功能性区别。质性远读的策略主要有三种:及早提高解释的抽象层次、及早采纳理论溯因推理和借助备忘录撰写。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可再现性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这一理念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数字人摘文。FAIR 原则的提出和数据论文的发表均体现了这一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字可再现性的严格先决条件是否只会将数字人文排除在更广泛的人文学界之外?文章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思路的代替方案,在承认人文学科(包括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的同时,承认人文学科中的可再现性概念具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文章的第一部分将考察可再现性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中的历史和学科语境,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学科争议,尤其在艺术史和文学领域。第二部分,将基于两个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艺术史研究项目,进一步探讨可再现性问题。由于语料库、方法和解释三者不可分割,这使得基于程序化定义的可再现性难以奏效。对此,文章提出采用“后计算可再现性”( post-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这一框架基于 FAIREST 标准(FAIR+道德与专业性+来源提及+时间戳),但同时扩展至包括使用其他非计算方法验证来源,以进一步确认计算结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瑞士Confoederatio Ludens(CHLudens)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通过跨学科方法探索了1968年至2000年瑞士的电子游戏文化。项目通过应用计算方法,如视觉语料库的远读、关键源代码分析以及元数据建模等,揭示了瑞士电子游戏历史中一些曾被忽视的方面,例如全球游戏趋势的地方化适应以及瑞士开发者独特的技术实践。此外,该项目展示了地方性和区域历史的概念如何对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挑战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主导叙事。基于初步研究结果,文章讨论了这两个领域交叉点所产生的方法论挑战与机遇,并强调了保存、计算分析和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该项目凸显了跨学科方法的价值,即将原生性数字文化遗产不仅视为技术对象,更视为嵌入文化的历史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