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共构殖民论”辨析:荷据时代台湾的大陆移民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考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共构殖民论”认为历史上大陆对台移民开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荷兰殖民者到来后主导推动的结果,宣称大陆移民与殖民者“相互依赖”,对台湾进行了“合作殖民”。这不仅美化了殖民统治,也否定了自古以来两岸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发展、大陆对台移民开发逐步深化的历史事实,并将后者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混为一谈,与“台独史观”实际上有着相似的叙事模式。但是,各种史料记载早已充分证明,引发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大陆方面,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导是大陆官方与民间,而不是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与大陆移民的关系绝非“相互依赖”,当时台湾各项产业的开发,均是建立在前者残酷剥削后者血汗的基础之上。后者与台湾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乃至与台湾少数民族联合起来,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反抗,是荷兰殖民者猜忌防范的重点对象。所谓“共构殖民论”,是对荷据时代的大陆对台移民开发历史的严重歪曲。

  • 中国古地图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古地图是绘图者对客观世界过滤后的空间表达,是记录历史不可或缺的图像文献。推证绘制时间、溯源绘制背景、分辨绘制内容,是中国古地图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推证绘制时间是古地图研究的基础,溯源绘制背景是研究的深入,而分辨绘制内容则是研究的根本。古地图因之明确在历史时序中的具体位置,清晰了解读历史的框架,明晰了图绘的历史。该方法也为深入解析古地图的其他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 东沙岛事件前后中国南海疆域观念的变与主权维护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晚清时期,因日本商人西泽吉次擅自闻入东沙岛,最终引发东沙岛事件。面对日方质疑中国无东沙岛主权的确据而拒不归还东沙岛,晚清政府经过悉心搜证,加上广大社会民众的奔走支持,最终迫使日方承认东沙岛主权属华。收回东沙岛后,晚清政府尝试以强化行政管辖与经营开发的方式巩固主权,国民南海主权教育亦初现雏形。东沙岛事件引发东沙岛的地理位置、岛屿价值、历史管辖、维权方法等问题逐步明晰,促进了国人南海疆域主权观念的觉醒,为日后南海维权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 长乐蔡夫人信仰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蔡夫人信仰(蔡夫人汉名红亨)是明清时期福建长乐沿海地区的重要民间信仰,但其起源、传播及原型问题长期存疑,相关研究亦鲜少涉及。本文以琉球久米村《蔡氏家谱》为核心史料,结合《球阳》《明实录》《闽都别记》及长乐方志、民间传说等多源文献,通过历史考证与音韵训诂分析,提示蔡夫人信仰的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发现:蔡夫人原型为琉球蔡氏家族成员蔡亚佳度(汉名红亨),因成化年间“私织金蟒龙罗衣”案诈死潜回琉球,后经家族造神运动被奉为航海保护神;信仰起源于长乐梅花,经中琉册封朝贡活动双向传播,并与妈祖信仰混淆互摄,形成地方性神祇崇拜。本文首次系统考证蔡夫人与蔡亚佳度的身份同一性,厘清了信仰与家族权力的互动关系,填补了中琉民间信仰研究的空白,为明清海洋史与跨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赴内蒙古通辽地区支援边疆建设人员初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来自中国各地的青壮年,或是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需要、应对地区防疫治水的急务,怀抱一腔爱国之情,展现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或是谋生求职、养家糊口、所在地区及自身情况等原因,以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复员转业、应聘等方式来到内蒙古支援建设。他们的学历普遍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生活经验和阅历,分布于教育、医疗、农业、水利等行业,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在支援边疆建设人员中,除了汉族青壮年之外,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的青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们积极学习本地的民族语言,与群众结下深厚友谊,部分支援边疆建设人员通过亲属安排和婚姻选择,努力融入边疆社会,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边疆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且较难适应,人员流动性强,但是一批支援边疆建设人员在事业、亲情、对边疆地区深厚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下,决定扎根边疆,奉献青春、奉献子孙,将个体成长进步与通辽地区整体发展有机融为一体。系统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够对新时期的支援边疆建设工作有所裨益。

  • 宁夏近代水利地图数据库构建与应用——基于TGIS的古旧水利地图信息化建设实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近代水利图清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区域水体面貌,对历史水系变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文章在“数字历史黄河”的基础上,以民国《宁夏省境黄河沿岸沟渠水道地形图》为例,在TCIS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近代水利地图中水体信息的自动提取与空间匹配,开发了基于TGIS的近代水利地图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形和灌溉效率分析了该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灌渠在1949前具有显著的自然河流形态特征显示出传统时代当地水利设施和“岁修”行为难以克服黄河流路变更频繁、河道侧向摆动、水量不稳等环境因素对灌溉的持续性影响,这是人工判读和统计分析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 帝师王佐_云龙际会——丽水开国元勋祠存废考__张熙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摘要:摘要:开国元勋祠曾是丽水城中一座知名的纪念刘基的祠庙。通过综合考察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口述史料,梳理开国元勋祠自明代建成以来数次兴废的历史脉络,考证祠庙内外石碑以及“王佐”、“帝师”、“云龙际会”三座石牌坊等历史风物和相关掌故的由来,既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开国元勋祠遗址,丰富丽水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提醒人们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全社会推动对附着于物质的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应当先行一步并贯穿始终。

  • 山地小区域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建设探索——以云南省峨山县文山河流域为考察对象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是整合与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人口史料的有效方法。山地小区域人口史料是历史人口地理、人口史、历史民族地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源,具有较明显的时空特征和属性特征,适用于构建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基于多源资料的处理方法,文章设计了近300年文山河流域具有明确时空属性的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构架,并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人口史料数据库平台,以期为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口变化的现实问题服务。

  • 河西走廊地区汉代木椁墓初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木椁墓近年来在河西走廊地区多有发现,分布地域已突破仅在武威东部发现的窘境,也整体提升了该地区汉墓的年代上限。木椁墓整体特征表现出与内地的趋同,但当地文化特色仍较突出,其所反映的人群结构,通过文献的梳理,多来自山东及其周边地区。

  • 冀商之道的地域学脉探究——以颜李学派为中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河北地域历史上很早就开始有商贸活动,并且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商品经济的持续拓展促进了商路形成和商帮兴起。“张库帮”“老呔帮”和“冀中帮”等商帮的形成发展,逐步积淀而成地域经济文化特色鲜明的“冀商”经营之道。这既是长期商贸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提炼,也是燕赵商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地域文化与思想学脉濡染滋养、潜移默化的结果。从事商贸活动的是人,人的行为受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然而,迄今的研究大多重在商贸经营本身,而少有从商业文明与地域学脉视域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试图发掘、梳理北方实学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颜李学派的学说主张,及其涵蕴积淀于冀商经营之道中的典型事例,探索冀商研究的深化和创新,也希图为商帮研究提供一个新视域。

  • 帝师王佐 云龙际会——丽水开国元勋祠存废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开国元勋祠曾是丽水城中一座知名的纪念刘基的祠庙。通过综合考察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口述史料,梳理开国元勋祠自明代建成以来数次兴废的历史脉络,考证祠庙内外石碑以及“王佐”、“帝师”、“云龙际会”三座石牌坊等历史风物和相关掌故的由来,既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开国元勋祠遗址,丰富丽水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提醒人们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全社会推动对附着于物质的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应当先行一步并贯穿始终。

  • 赵国的北上战略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晋国是周朝分封镇守北方的诸侯国,赵国脱胎于晋国,也继承了其北上开拓的传统。在赵简子与赵襄子时期,赵氏家族北向发展,拓展控制区域,增强军事实力,为分晋建国奠定了基础。赵立国后,与各诸侯国在中原地区争夺领土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面临着困境。赵武灵王果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向戎、胡之地开疆拓土,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将赵国的领土面积扩展了一倍以上,并使赵国一度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与雄心。胡服骑射改革,使华夏族突破了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的文化与心理障碍,揭开了民族交融的新篇章。赵国经营北方,走出了一条和睦交融与军事进攻结合、设置郡县与建设城镇结合、修筑长城与移民实边结合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同时期的燕、秦及后来的秦汉等大一统政权所学习效仿,是中原政权开拓北部边疆的成功实践。赵国坚持北向发展的战略,拓展了北方疆域,振奋了刚健民风,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乐章。

  • 西汉敦煌郡聚落与移民、水渠关系研究——以敦煌出土文献记载大穰里为中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大穰里的得名有祈求丰收之意,另外还有可能该里是由南阳郡穰县移民建立,因而得名。此外,敦煌文献记载敦煌东部有大壤渠、大让渠、大让庄,其名称来源可能都是源自西汉大穰里,并且唐宋时期的大壤渠、大让渠可能也是继承自西汉时期。足见西汉敦煌郡所建立的聚落与水渠在唐宋敦煌地区还仍旧发挥着作用,大穰里等村落的得名是西汉移民文化的标志,而这些地名或渠名能够延续至唐宋时期继续使用,亦可彰显出西汉移民实边政策及由此形成的移民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发展,以及甘青地区的地理区位都密切相关。青海和西藏山水相连,青海省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理的、宗教的、军事的、政治的、民族的,以及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与甘青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牵动与影响非常明显。甘青地区尤其青海和甘南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而甘肃其他区域作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区在吐蕃王朝势力强大时也几乎被其全部占领,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甘青地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控厄西北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原联结新疆,西藏等地的锁钥之地,甘青不稳则新疆,西藏必失,甘青地区这种不可替代的区位特征,对历代王朝在这里所推行的藏传佛教的政策具有深刻影响,继而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译介与认知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译介了以名山大川为坐标的古代自然地理知识和以“清代疆域”为重点的中 国行政区域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丰富,主要有词典之间的互鉴、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杂志和著作、词典编纂者对中 国的实地考察和体验以及中国地理文献的阅读。在译介的过程中,双语词典引入了近代地理学知识和国家概念,对 中国古代自然地理知识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但隐含着基督教等级制的世界地理观,更有现实利益的关照,服务于西 方的殖民侵略,不自觉地成为侵略者的“知识助手”。而这是双语词典编纂者“身份”、知识结构、传教的现实需要等 相互联动的结果,更有着近代西方世界地理知识重塑和殖民主义侵略的背景。

  • 明清滇黔行纪述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明清时期中央对云贵地区的管理由高层组织逐步深入至基层社会,随着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尤其官员往来的频繁,出现了大量汉文滇黔行纪。经笔者收集整理共计67部,其中明代9部,清代58部。这些行纪的旅行路线以往来直隶与云贵以及江南与云贵间的数量最多,这与当时的政治、 经济格局相一致。随着中央统治的深入,地理认知的拓展等因素,明清滇黔行纪所涉及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行纪的作者以官员为主,由于官员选派施行地区回避制,因此大部分是省外至滇黔任职的官员。具体的出行原因以贬谪、为官、监考、处理军务、宣召、办案为数较多,地理考察、寻亲、游览、朝觐、赶考、矿产调查、地质勘察为数较少。明清云贵地区是此前文人、官员较少涉足的新天地,因此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为他们的文学、绘画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土壤。明清滇黔行纪, 既有写景叙事的文学佳作,又有大量关于明清滇黔交通、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教育、矿产、地理、气候的珍贵史料。滇黔地区很多旅游景点在明清时期就得到了开发,由于通行条件所限,驿道沿线的景区分布集中,且相关诗文记录丰富,可谓这些景点的文化富矿。 滇黔行纪保留了景点的历史,积累起景点的人文底蕴,对当今云贵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

  • 宋代四川地区镇市发展探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 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 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等因素有关。 就密度和发展水平而言,四川虽不及以两浙为主的江南地区,但乡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较高,较大程度地推动了区域的 城镇化进程,优化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促进了区域社会结构的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清代州县官员的选任与空间流动 ——以河南省为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摘要:在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官员的选任与空间流动分为了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籍贯分析,我们分析了官员籍贯地的整体空间分布状况、朝代变化情况,并结合科举、战争等多种条件进行了解释。此外,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还重点分析了本省籍贯官员的数量朝代变化、出身情况,临省任官比例变化情况。最后,多旗民官员占比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第二部分为选任与出身概况研究。我们首先对出身占比情况与朝代流变进行了分析。官员出身占比情况的变化受到地方农民起义、任官制度变化、国家政权稳定性与战争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为任期制度分析。过去习惯性的观点认为清代县级官员为“三年一任”,虽然平均任期的确与这一结论符合,但具体情况则更为复杂。在地方缺分等级制度影响下,官员任期与地方治理呈强烈相关关系。官员的出身、不同朝代的影响也会对任期产生影响。第四部分为官员的空间流动抽样调查。由于原始数据量过于庞大,项目组选取了在河南重复任职的官员进行分析,发现这种重复官员的流动主要从开封府、汝州和许州为起点而前往其他区域。

  • 赵都城迁移与战略调整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摘 要:前500年赵简子营建晋阳城始,中经前403年赵烈侯被正式立为诸侯,至前222年赵王迁投降秦止,赵先以晋阳为都,或短期迁移至耿,又迁至中牟,再迁至邯郸,最后都于代。赵都城的迁移与战略调整以及内部矛盾诸因素息息相关,赵氏引领赵地民众从图存到立国,从争雄到鼎盛,从力竭到寂灭,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考察赵都城迁移的规律,须结合疆土条件,评估历史得失,权衡地理利病。如果将安全形势、道路状况、交通工具考虑在内,晋阳地理特征应排除在《孙子·九地》所举“九地”之外,其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回旋空间不足以支撑赵争雄天下的宏谟远猷。中牟居于赵最南端的位置,延伸在漳水之南,楔入魏境的突出部,让魏如鲠在喉,易于引起激烈的地缘矛盾,具备由“交地”“衢地”向 “围地”转化的军事地理属性。比较而言,邯郸“拥据河山,控带雄胜”,“实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脊”,虽为“四战之地”,但农业基础好,人口较众,交通便利,扩张潜力大,又得到赵人的长期经营,作为都城延续时间长达158年,见证赵地文化繁盛的全过程。

  • 战国时代赵在河西有土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摘 要:战国时代的赵国,其西北疆域也历经变迁,旧多认为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到达内蒙古河套一带,根据新的考古、陶文、简牍资料,可知早在武灵王向西北辟土之前,很可能在战国早期赵襄子之时,其疆域已经扩大至晋陕黄河以西地区。战国早中期之时,赵与魏一样,同时继承了晋在陕北的政治遗产,在今陕北延安、榆林地区,拥有定阳、襄城、西都、中阳等县,与魏、秦、胡系人群等势力在此交织互动,武灵王时代赵疆域向西北的扩展,只不过是沿袭了这样的历史惯性而已。武灵王之后赵的西北疆域,也不局限于云中、九原两郡,在两郡南侧今鄂尔多斯、榆林地区,也拥有土地。在赵国发展、存亡的过程中,晋陕黄河以西地区,曾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