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文学界“以虚构书写真实”的“自撰小说”(autofiction)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重要的发展,对传统的自传叙事提出挑战。以乔治·佩雷克的《W或童年的回忆》(1975)和娜塔丽·萨罗特的《童年》(1983)两个“自撰”文本为中心,结合1960-80年代法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探究这一新变的具体形态特征与意义。两部作品都采用“双重书写”结构,以碎片、跳跃的叙事形式呈现个体微观的“小叙事”;在怀疑和断裂中打破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进而实现“不可言说”之物的表达与探知后现代社会的独特情绪感知的目标。但它们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别:两种书写肇源于不同的心理动力,致使它们在言说意图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重大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自撰”的书写形态:或以虚构序列指涉集体历史在个人伤痛中的朦胧阴影,或以独白对话引向外界“向性”所引发的内在活动和自我分裂。由此对其叙事特征与主题思想进行细致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文类及同时期法国文化的认知。
[V1] | 2024-09-19 21:27:18 | PSSXiv:202409.01313V1 | 下载全文 |
1. 人工智能、文献及包罗万象认知叙事学、门门总总认知叙事学、星际叙事学与其他 | 2025-04-25 |
2. “求胜意志”的救赎:五四落潮期周作人“人学”思想转换的一种思路 | 2025-04-25 |
3. 从Evolution到“进化”——一个西方概念传入近代中国的始末 | 2025-04-25 |
4. 19世纪《曾侯日记》的三次英译:以曾纪泽“西学中源论”的外传为考察视点 | 2025-04-25 |
5. “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笔谈)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