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时期地方志中的畲族以“刀耕火种”的游耕经济形式为人所知,但明清时期的畲族契约、账簿等文书资料,却展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图景。福建屏南巴地村,来源于明代设置此地的“包地屯”,该村蓝氏畲族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的经济形式。对巴地村蓝氏数十份土地契约和家族账簿的分析,可以看到巴地村蓝氏定居该地的契机来自明代军屯的设置,在清代,其土地交易和赋役承担情况已经与周边汉族村庄基本一致。从经济模式来看,巴地畲族已经深深地融入东南汉族社区中ꎬ经济层面的融入构成了民族融合的底层逻辑。
[V1] | 2024-09-23 21:39:05 | PSSXiv:202409.01598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