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详情

异趣同归:辽代“四六”的传变轨迹

摘要: 辽代“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幽、蓟诸州的幕府文书,其格法体制及传变节奏实与中原相仿佛。 史称自 耶律德光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殊不知五代之初耶律氏已“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 法”。 而自割地之后,燕、蓟文人多能通过“举选”入辽为官,俊逸者至能入翰林,掌诰令,而其“四六”之作亦能 传承幽、蓟旧章质朴淳厚的风格。 辽圣宗时代,南北交流日渐频繁,辽境文人自觉取法北宋,尊重《文选》,倾慕 “杨刘”,其“四六”作品刻画细腻,偶对亲切,直可与中原文章相媲美。 兴、道两朝,辽“四六”撰述水平显著提 高,其时部分文人传承“燕许轨范”,以博学济文章,追求深醇雅健,另一部分则在“欧、苏”风神的激励下,积极 超越“准绳”限制,令“四六”制作呈现出自然淳质才气超逸的新境界。 要之,南北文章根脉相同,以传世篇章为 据,分析辽代“四六”兴衰嬗变的内在轨迹,无疑有着讨源及流、拾遗补阙的重要价值。

版本历史

[V1] 2025-01-11 11:02:44 PSSXiv:202501.01351V1 下载全文
点击下载全文
在线阅读
许可声明
metrics指标
  •  点击量109
  •  下载量1
  • 评论量 0
评论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