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先秦到宋代,哲学化成为儒学重新塑造自身形式的关键环节。自前儒学时期的“昊天上帝”到《易传》所言的“物化之天”,从两汉时期“天人感应”的“全息论”,到魏晋时期的“玄天”以及宋明理学的“天理”“道统”,天的内涵从“天命生人”“天地交感”的人格化、伦理化的天开始向“本体论”化的天发展。从“天地生生不息”为“仁”到人间的“循天理”,先秦以降的儒学最终在宋代新儒学的视野中,以宇宙万物生成存在和运行规则的“天理”学说统摄人世间的政治与伦理。从先秦到两宋“天”之说的推衍变化,是以新的知识形态确证自身、重新塑造自身法理性的过程,使发轫于先秦重于人生观、伦理观的朴素孔儒社会思想,向高度义理化的哲学“本体论”转变,正如后现代主义认为的“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学术”一样,宋代新儒学创造出的“天理”这一概念,实现了先秦孔儒以来儒学的哲学化最终变相。
[V1] | 2025-01-19 14:52:32 | PSSXiv:202501.01928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