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详情

“沙丘”的两次政变及其延伸问题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

摘要: 《史记》中的“沙丘”,位于今河北邢台市平乡县东北,该地与商纣王、赵武灵王、秦始皇之死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赵武灵王废去太子赵章,“传国”少子赵何,引发前 295年的“沙丘之乱”:秦始皇外遣长子扶苏,意欲传位给少子胡亥,在前 210年秦始皇死于东巡返程途中,爆发李斯、赵高联合发动的继承人秘密变更事件,即“沙丘之谋”。这两次政变,都是君王以个人意志构成对国家制度的不正当干预,想要在继承人问题上突破周制,由此造成国家政治中枢的信任关系破裂,引发高层派系斗争,最终酿成政变。西汉建国初期面临相同困境,先后经历了刘邦欲改易太子,吕氏外戚干政擅权,谋议刘邦第四子即位等几场政治风波。但汉初政治中枢成功应对了风险挑战,推动国家治理由武功转向文治,实现了第代政治核心层向第二代的曲折过渡。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吕太后本纪》的书写中。君位继承的背后,实际上是两代政治中枢如何实现平稳交接的问题,要解决这项国家治理中的难题,关键在于领导集体如何凝聚共识,中枢核心层如何建立政治信任。

版本历史

[V1] 2025-02-18 18:35:16 PSSXiv:202502.00968V1 下载全文
点击下载全文
在线阅读
许可声明
metrics指标
  •  点击量67
  •  下载量5
  • 评论量 0
评论
分享
收藏